课文备课方案
6*骑鹅旅行记(节选)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创作的一部童话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十四岁小男孩的故事。他调皮、贪玩、任性、懒惰,不爱学习,喜欢捉弄小动物,因为对小精灵不恭敬,被变成了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随后又为了保护自家飞走的雄鹅而被带上高空。从此,他骑在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周游各地,历时八个月才返回家乡。在整个旅行中,尼尔斯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蜕变成了一个懂事、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节选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述的是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去牛棚找小狐仙,他先后被麻雀和公鸡嘲笑,被猫捉弄,被牛教训,这些平时被他捉弄的动物都不愿意帮他。他无奈地爬上围墙,恰巧看到自己家的雄鹅要和大雁一起飞走,为了让家里不受损失,他跃上鹅背,开启了此次旅行。
2.结构特点
教材节选部分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梳理出主要情节:
尼尔斯意外变成小狐仙―→尼尔斯寻找小狐仙时的离奇遭遇―→尼尔斯被家鹅带上高空开始旅行。
根据主要情节可以从三个部分去理解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主要讲小男孩尼尔斯意外变成小狐仙。第二部分(第3~29自然段),具体讲了尼尔斯寻找小狐仙时的离奇遭遇。他先遇到了麻雀,麻雀嘲笑他是“拇指大的小人儿”;接着是受过他欺负的鸡没完没了地追着他说“活该,活该”;随后尼尔斯遇到了猫,猫也不愿意告诉他小狐仙的去向,并且当恼怒的尼尔斯又要去揪猫尾巴时,平时温柔和善的猫却将他狠狠扑倒;吃尽苦头的尼尔斯又到了牛棚中,引得牛棚里吼声四起,牛都想好好教训下这个平日捣蛋的小男孩。第三部分(第30~48自然段),写了尼尔斯被雄鹅带上高空开始旅行的经过。
3.写作特色
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采用了“变形”这一艺术手段,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尼尔斯的“成人”之路,就是通过被变形成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人儿开始的。变形后,强弱身份被置换,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调皮捣蛋又爱恶作剧的十四岁少年,而更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变形赋予了平常事物不一样的属性,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拟人的手法和对细节的描写也非常出彩。在她笔下,各种动物、风、河流、城市都有了有趣的形象。如在描写猫被激怒时,作者写道“他全身的毛都竖了起来,拱起腰,伸直了腿,四脚抓地,尾巴变得粗而短,两耳朝后,嘴里嘶叫着,瞪大的眼睛冒着火星”,一句话将猫的形态描写得生动又有趣。
4.插图说明
选文部分的插图共有四幅,第一幅是小人儿尼尔斯站在院子里的台阶上向鸡、鹅询问小狐仙的去处,庞然大物般的鸡、鹅和弱小的尼尔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幅是牛棚中的牛正怒气冲冲地盯着小人儿尼尔斯,对尼尔斯之前的做法表示不满;第三幅为小人儿尼尔斯坐在围墙上环顾自己的家,他像蚂蚁般弱小,显得无助而孤独;第四幅为背景图,尼尔斯最终骑着白鹅飞到空中,开启旅行。
教学策略
1.阅读理解
(1)了解作家和作品,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对作家及《骑鹅旅行记》作一个简要的介绍,让学生对主人公尼尔斯、节选内容的背景有一定了解。接着,可以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引导学生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或给各部分列小标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围绕变化,交流阅读的感受。学习提示中的第一个学习要求,对学生来说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动物们的表现,二是尼尔斯自己的变化。这两部分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自主批画。可以引导学生从动物们的语言、动作中,感受动物们的表现。变成小狐仙之后的尼尔斯,他的变化既有外在的行为、动作,也有内在的心理感受,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动作、语言和心理的语句进行体会。批画后,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围绕动物们面对尼尔斯的表现及尼尔斯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说一说尼尔斯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了解变化后,引导学生说说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鼓励学生作出自己的评价。
(3)猜想故事情节,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出示小说的目录,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标题进行猜想。也可以围绕学习提示的第二个学习要求,让学生选择“鹤之舞表演大会”或“大海中的白银”,想象童话故事的神奇。通过猜测,唤起学生对这些故事情节的好奇,从而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迁移“故事概要”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借助全书目录,链接小说中有趣的故事“鹤之舞表演大会”和“大海中的白银”的情节概述。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猜猜故事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通过猜测,唤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好奇,从而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借此推荐阅读整本书。
备教学资源
1.《骑鹅旅行记》创作背景
1902年,瑞典国家教师联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