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3
很多人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此事载于正史?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中,从其中的记载可知:曹操之幼子邓哀王曹冲〔即仓舒〕极其聪颖,五六岁时就能利用浮力原理来称量大象。曹冲的方法是置大象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再在船上换装其它物体〔石块〕,使船到达所刻水痕位置,再称量物重〔石块重〕,即知大象重量。这个方法让太祖〔即曹操〕大悦。多少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赞叹有加,许多著述上也反复引用此例,但是实际上有关曹冲称象的记载是大可疑心的。
不久前,台湾科学史协会主席、台湾大学的刘广定教授明确认为这段记载有疑问,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的兴趣,很想知道究竟。
其实,清代学者梁章钜在?三国志旁证?一书中,就对曹冲称象一事质疑,他认为曹冲所称的象是孙权所献,在建安十三年之前,也即曹冲逝世前〔公元208年〕,孙权不过只领江东六郡,何来大象呢?他明确指出引事妄饰也。他的疑心很对,但有个问题大可商榷,即曹冲称象一事的年代,他是以建安十三年为据,来判断孙权有无大象,我认为,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把曹冲称象一事发生的时间确定得更准确,那时曹冲五六岁,正是建安五年,当时的孙权还只是会稽太守,就更不可能有大象献给曹操了。亚洲象生活在印度一带,我国云南南部也有,从经济开展、交通运输、动物饲养等情况看,当时中土不具备有大象的条件。梁章钜还在书中提出了他的推断:置水刻船,疑算术中本有此法。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解答了梁章钜的疑问,他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并非来源于算术,而可能是来源于佛经,他认为?三国志?中多有佛经故事杂糅其间,不易觉察其为外国输入。他举出载有印度佛经?杂宝藏经?上叶老国录的故事,书中曰: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而群臣共议,无能知者。而后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那么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但上述佛经是魏时才译成汉文的,三国时并无此书。对此,陈寅恪先生解释道:仅凭口述,亦是辗转流传于中土,遂附会为仓舒〔即曹冲〕之事。原来,曹冲称象的故事可能来源于佛经,而后张冠李戴,安在曹冲头上。
不过,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对曹冲称象的宣传有积极意义,应当继续宣传,让其起到更加巨大的积极作用,原因是:第一,这个故事正史?三国志?有载;第二,曹冲称象的故事符合我国对浮力原理的认识。在大约春秋末年成书的?考工记?上,已有关于浮力的记载:为判断车轮材质是否均匀,所采用的方法即是水之,以视〔原书为目+氏〕其平沈之均也。即把木质车轮放入水中,以各处沉浮之
上下来判断材质是否均匀;第三,?三国志?所记曹冲称象是他在五六岁时发生的事,有赞扬神童、鼓励人们自幼热爱科学的用意。
但也应该明确:此事历史上子虚乌有,学术界屡有不同意见提出,故此事只宜作为传说、故事宣传,而非信史,这样更稳妥些。
内容总结
〔1〕很多人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此事载于正史?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中,从其中的记载可知:曹操之幼子邓哀王曹冲〔即仓舒〕极其聪颖,五六岁时就能利用浮力原理来称量大象
〔2〕他举出载有印度佛经?杂宝藏经?上叶老国录的故事,书中曰:天神又问:此大白象有几斤
〔3〕第二,曹冲称象的故事符合我国对浮力原理的认识
〔4〕即把木质车轮放入水中,以各处沉浮之
上下来判断材质是否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