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doc
文件大小:20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72千字
文档摘要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南宋·陈亮评价辛弃疾如是说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郭沫若先生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辛弃疾的诗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新课讲授

1、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创作背景

3、熟读课文

播放音频,梳理字音字形。

4、译文

(1)上阕: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2)下阕: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三、赏析内容

1、上阕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物:孙权

表达了词人对孙权的赞叹、仰慕和怀念,对统治者的指责,以及想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失地的强烈愿望。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的意思

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人物:刘裕

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讽刺南宋权贵失地误国。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5)小结

借用孙权和刘裕典故,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即景抒情,借追慕孙权和刘裕,寄寓抗敌报国的心愿,讽刺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2、下阕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人物:刘义隆

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借古讽今,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提问:“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为什么要倒装呢?

明确:强调时间之长。表达了词人深沉的伤感和悲痛之情。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人物:拓跋焘

作者批评人们居然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物:廉颇

这里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用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

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分析探究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大量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2)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明确:“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标题。其中,标题点明了词的主要内容,即作者登上北固亭,追念古人,抒发感慨。

(3)这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四、课文小结

1、全文小结

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本词中借用诸多典故,目的是“伤今”,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全词,抄写1遍、默写1遍作业纸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