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快乐同行
目录contents
泳前准备
转身练习
就像上面踩水练习里提到的一样,在泳池比赛时我们可以利用蹬池壁来调整我们方向往回游,但是在公开水域里一般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因此主办方一般会在水里放上浮标,让参赛者通过绕行浮标来往回游。
绕行浮标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像蹬池壁一样来进行借力,这时候我们就要把握好这个绕行的距离和角度才能更快更省力的返回。
不要单独去游泳
不要一个人去公开水域里游泳。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关于在公开水域里游泳发危险的新闻报道。
所以尽量不要一个去,更不要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去游泳。
即使熟悉水域,我们在去之前一定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当在水里感到身体不适时要马上上岸以免发生危险。
一定要注意水温公开
水域里的水温不会像室内泳池的水一样是恒温的,公开水域的水一般会比较凉,下水之前一定要试试水温,看身体是否能接受得了。如果不是自己能适应的水温一定不要贸然下水,否则身体会有不良反应,比如抽筋甚至会发生更严重的问题。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给自己买一件连体泳衣,就像专业游泳运动员穿的那种一样。
下水前请佩戴泳帽
脱落的头发是堵塞泳池排水系统的罪魁祸首,因此下水之前请佩戴好泳帽。
另外公共泳池池水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消毒剂、沉淀剂等化学物质,佩戴泳帽也可以有效地保护秀发。
安全知识
掌握急救技能
日常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急救培训活动,主动学习溺水急救技能。在培训中,认真学习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方法,包括按压位置、力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技巧等。同时,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在溺水急救中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步骤。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演练,熟练掌握这些技能,提升自身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以便在关键时刻能正确、有效地实施急救。
传播急救知识
学生在学习溺水急救知识后,要积极向身边同学、朋友传播。可通过举办小型讲座、制作宣传海报等方式,向大家普及溺水急救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提醒身边人注意水上安全,提高大家安全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正确急救方法,这样在面对溺水事故时,就能有更多人采取正确行动,增加挽救生命的机会,共同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预防溺水的关键措施
首先,要强化安全教育,学校应将防溺水纳入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让学生深知溺水危害,如播放真实溺水事故视频,震撼学生心灵。家长也要时刻提醒孩子远离危险水域。
其次,加强水域管理至关重要,在野外河流、水库、池塘周边设置坚固防护围栏,安装警示标识,定期巡逻,及时劝阻危险行为。
识别危险水域特征
野外河流暗藏暗流与漩涡,表面看似平静,水下却暗流涌动,游泳者一旦被卷入,很难挣脱。水库深度变化大,水温分层明显,从温暖表层进入低温深层,身体易抽筋,且水底多有尖锐石头、树枝,易受伤。池塘底部多为淤泥,脚陷入后越挣扎陷得越深。废弃矿坑积水区不仅水深不明,周边还缺乏防护设施。学生们务必认清这些危险特性,坚决远离此类水域,保障自身安全。
预防措施
做好充分身体准备
玩水前进行热身运动至关重要。活动手腕、脚踝、膝盖等关节,做些简单拉伸动作,如弯腰触摸脚尖、转动腰部。
还可以进行短距离慢跑,让身体微微发热。热身时间保持10到15分钟,这样能使身体适应接下来的活动,减少在水中抽筋的风险。
配备合适安全装备
根据玩水项目,准备相应安全装备。游泳时,穿好合身的泳衣,佩戴质量合格的泳帽、泳镜。
对于不太会游泳的学生,务必使用救生圈、浮板或浮力背心等辅助工具,且下水前检查装备有无破损、漏气。若参与漂流等项目,按要求系紧安全带、戴好安全帽。
严格遵守场所规定
无论是在游泳馆还是水上乐园,都要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按指定路线游玩,不在泳池内跳水、潜水或追逐打闹,以免撞到他人或池壁。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遵守开放时间和设备使用规则,不擅自进入禁止区域,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避免独自玩水
学生玩水时绝不能独自行动,至少要和一位同学或朋友一起。在玩水过程中,相互照应,时刻关注彼此状态。
一旦有人遇到危险,如身体不适、溺水等,同伴能及时呼救并提供帮助,大大提高救援成功率。
急救方法
遵循按压呼吸配合比例
按照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操作。
完成30次按压后,立刻进行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赶来或孩子恢复自主呼吸、心跳。
过程中注意按压和呼吸的衔接要迅速,保证急救不间断。
判断急救效果方法
在急救过程中,时刻留意孩子状况。观察孩子面色是否从青紫逐渐转红,摸颈动脉有没有搏动。
若面色好转、颈动脉有跳动,可能心肺复苏有效果,继续坚持操作;若没变化,检查按压位置、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操作是否规范,及时调整。
应对急救中的意外
若按压时听到异常声响,怀疑肋骨骨折,别慌张。若骨折不影响按压,适当调整力度继续;若骨折严重,尝试改变按压位置,如避开骨折处,用双手环抱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