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
目录contents
泳前准备
不宜多吃巧克力
运动前吃巧克力能够满足运动时的最大能量需求,但这并不适用于游泳。
游泳前,巧克力不能多吃,吃多了容易引起血液粘稠,加之身体进入水中因水凉而身体缩紧,容易造成血液流通不畅。
切忌饱腹游泳
刚吃完东西的时候,胃部血液比较集中,如果这个时候去游泳,那么全身血液就会强行流回四肢,供给胃部的血液相应减少,容易导致食物消化困难,引起胃部不适。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至少一小时以后再游泳。
禁泳疾患
患有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病毒性肝炎、皮肤癣疹、中耳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癫痫史,皮肤有伤口或感染以及其它肠道、呼吸道传染病等疾病或病症者不要游泳,以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
忌无准备与剧烈运动后下水
游泳下水的时候,最好不要一下子就跳入水中,而是应该先在水浅的地方泡一下,等身体初步适应后再尝试去深水区。
剧烈运动后也不宜马上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加重心脏负担;同时,体温的急剧下降,会使抵抗力减弱,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安全知识
溺水致死的原因
缺氧是溺水死亡的原因。人淹没于水中,由于呼吸道被水、污泥、杂草等杂质阻塞,喉头、气管发生后射性痉挛,引起窒息和缺氧,从而导致死亡。
有些水域表面以上及以下温差较大,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后,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避免单独行动
你知道吗?《论语》中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一种安全的智慧。
当我们与他人结伴而行时,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照应,共同应对突发状况。
特别是家长带孩子游泳时,更要确保自己具备水中部署与应急技能,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孩子的安全。
使用防护装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是叮嘱我们穿好衣服再出门,同样的道理,出海游泳时穿上游泳衣,戴上救生圈或救生衣,这些都是我们的“水上盔甲”,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同时,游泳时佩戴眼镜也很重要,可以防止泥沙等污染物对眼睛造成伤害,让我们的视野更加清晰。
要避免危险行为
在水中嬉戏打闹固然有趣,但也很容易发生意外。我们要牢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道理,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要保持警惕。
特别是身体不适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更应谨慎行事,避免游泳带来的潜在风险。
预防措施
警惕身体突发状况
时刻关注自己身体感受,若在游泳过程中感到头晕、心慌、身体乏力等不适,马上停止游泳,向岸边游去。
一旦发生抽筋,保持冷静,不要慌乱挣扎,如小腿抽筋,可先深吸一口气,仰浮水面,用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另一侧手压在抽筋腿的膝盖上,帮助腿部伸直,缓解抽筋。
注意水面环境变化
密切留意河面状况,如发现有漂浮物增多、水面出现异常漩涡,可能预示着水流改变或水下有状况。
此外,观察天空,若突然出现乌云、狂风等恶劣天气迹象,应迅速上岸,恶劣天气会使河水情况变得更危险,增加溺水风险。
掌握正确游泳技巧
提前学习并熟练掌握正确的游泳姿势,如蛙泳、自由泳等,确保动作规范。
规范的姿势能让游泳更省力,减少因姿势不当导致的体力消耗过快与呛水风险。
同时,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避免在换气时吸入过多河水。
知晓紧急救援方式
牢记当地救援电话,如110、120等。若自己或同伴遇到危险,大声呼救,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利用手中的漂浮工具,如将游泳圈抛向溺水者,帮助其保持漂浮。
若岸上有长树枝、绳索等物品,可伸向溺水者,将其拉回岸边,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来。
急救方法
遵循按压呼吸配合比例
按照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操作。
完成30次按压后,立刻进行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赶来或孩子恢复自主呼吸、心跳。
过程中注意按压和呼吸的衔接要迅速,保证急救不间断。
判断急救效果方法
在急救过程中,时刻留意孩子状况。观察孩子面色是否从青紫逐渐转红,摸颈动脉有没有搏动。
若面色好转、颈动脉有跳动,可能心肺复苏有效果,继续坚持操作;若没变化,检查按压位置、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操作是否规范,及时调整。
应对急救中的意外
若按压时听到异常声响,怀疑肋骨骨折,别慌张。若骨折不影响按压,适当调整力度继续;若骨折严重,尝试改变按压位置,如避开骨折处,用双手环抱孩子胸部,进行胸部按压,确保急救持续,不轻易放弃。
复苏后的护理措施
若孩子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将其摆放成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堵塞气道。
密切观察孩子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用毛巾擦干身体,做好保暖。
轻声安慰孩子,给予心理安抚,等待专业医护人员进一步检查治疗。
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