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溺水从我做起
目录contents
泳前准备
减少氯的吸附
氯是泳池消毒产品挥发后的产物,可以吸附在皮肤和头发上,不容易摆脱,在某些情况下对人身体产生危害。如果在游泳前先淋浴一下,用含无害氯的自来水提前饱和下吸水较多的头发和皮肤,再进入泳池,氯的依附会显著减少。相反,不淋浴而直接入池,用来饱和你肌肤和头发的池水中含有的氯会是自来水的2-10倍。同时戴泳帽也是防氯的有效方法。
拉伸肩部肌肉
所谓“游泳肩”,其实是肩袖损伤,属于常见的运动损伤的一种,多见于经常游泳的人,所以俗称为“游泳肩”。
从临床上看,游泳高手更容易患上“游泳肩”,往往是因为有些泳坛老手自恃技术好,一心追求速度,并挑战自己的耐力,游泳时间过长,导致更容易受伤。此外,如果在下水前没有做好热身运动、放松关节,加之游泳姿势不正确,极易导致肩部损伤。
拉伸腰腹部肌肉
在以腰髋部为轴线的泳姿,如蛙泳、蝶泳,腰腹部是腿部发力的起始点和源动力,腰腹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游泳时手部动作与腿部动作和谐,手与腿的动作是以腰腹为支点进行的前后运动,腰腹力量的强弱以及持续程度直接影响游泳技术动作的正确,不致于动作变形,腰腹力量强,可以有效地带到腿部动作的发力,及保持下肢的流线型。
拉伸腿部肌肉
首先,自由泳、仰泳的打腿方式都是上下鞭打,只有蛙泳是蹬夹,前者能够使腿更修长,而后者更多用到大腿股四头肌,因此对加强腿部力量很有效。所以,游泳前做腿部拉伸及锻炼很重要。
安全知识
不忘饮水
人们游泳时置身于装满水的泳池中,常常忽略游泳时也会流汗,因此,想要游出更好的成绩,必须注意保持身体中的水分。
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泳道尽头放一瓶水,养成在泳池饮水的习惯。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长期缺水对游泳者的身体状况和提高成绩来说都不是好事。
小心在水里划伤
有一次游泳,在到边掉头时,在水下不当心踢到了游泳池边的钉子,结果右脚大拇指被扎了一个洞。
其时也没流啥血,认为没啥事。结果过了一段时刻发现本来的创伤长成了“疣”,就像长了一个老茧,我是刮了长、长了又刮,一直好不了。
上一年我上了医院,用了两次冷冻疗法(零下20度的液氮)才算搞定。
肌肤感染
游泳池里含有化学药水和许多细菌、微生物,特别是冬季的温水更简单繁殖细菌。
所以下水前最好在脸上、身上涂点油性防护霜,我现在用“橄榄油”,纯天然又不溶解于水,很简单在肌肤和池水之间构成一层保护膜,报价也廉价。
双眼及头发维护
泳池里富含氯成分,对头发的角质层有损坏效果,时刻长了头发简单发黄和简单开裂。
所以下水前最佳也在头发上涂点橄榄油,戴上泳帽。
下水后,不要随意脱泳帽,避免头发触摸池水。相同双眼也要留意维护,游泳时不要随意摘下游泳镜,双眼尽量少触摸池水。
预防措施
关注天气与水域变化
游泳前关注天气预报,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风、雷电时,坚决不要下水。
这些天气可能导致水位骤升、水流湍急,还可能伴有雷击危险。
同时,留意水域周边环境变化,如近期是否有施工影响水流,避免因环境改变陷入危险。
配备并正确使用救生设备
在水上活动时,配备合适的救生设备至关重要。
乘船、划水等活动中,务必穿戴合格的救生衣,确保其大小合适、穿戴正确。
即使在熟悉的泳池游泳,也可携带游泳圈、浮袖等辅助设备,关键时刻能发挥救命作用。
牢记防溺水知识
在学校,要认真参与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程,仔细聆听老师讲解溺水的危险案例和预防要点。
课后多阅读防溺水宣传手册,记住“六不一会”原则,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等,清楚知道私自去危险水域的严重后果,让防溺水知识扎根在脑海中。
听从家长监管
小学生一定要听爸爸妈妈的话,不去河边、池塘、水库等危险水域玩耍。
如果想去游泳,要提前告诉家长,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正规有安全保障的游泳馆。
家长不让去的地方,千万不要偷偷跑去,时刻把家长的叮嘱放在心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急救方法
遵循按压呼吸配合比例
按照30次胸外按压配合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操作。
完成30次按压后,立刻进行2次人工呼吸,循环进行,直到专业急救人员赶来或孩子恢复自主呼吸、心跳。
过程中注意按压和呼吸的衔接要迅速,保证急救不间断。
判断急救效果方法
在急救过程中,时刻留意孩子状况。观察孩子面色是否从青紫逐渐转红,摸颈动脉有没有搏动。
若面色好转、颈动脉有跳动,可能心肺复苏有效果,继续坚持操作;若没变化,检查按压位置、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操作是否规范,及时调整。
应对急救中的意外
若按压时听到异常声响,怀疑肋骨骨折,别慌张。若骨折不影响按压,适当调整力度继续;若骨折严重,尝试改变按压位置,如避开骨折处,用双手环抱孩子胸部,进行胸部按压,确保急救持续,不轻易放弃。
复苏后的护理措施
若孩子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将其摆放成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