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总体取值规律的估计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描述.
2.结合实例,理解并掌握统计图表的画法及应用,能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取值规律.
3.通过对统计图表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通过应用统计图表估计总体的取值规律,培养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频率分布直方图画法及应用
2.各种统计图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除频率分布直方图外,我们在初中还学习过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频数分布直方图等.
不同的统计图在表示数据上有不同的特点.
1)扇形图主要用于直观描述各类数据占总数的比例
2)条形图和直方图主要用于直观描述不同类别或分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折线图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不同的统计图适用的数据类型也不同.
1)条形图适用于描述离散型的数据
2)直方图适用描述连续型数据等.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描述,以使我们能通过图形直观地发现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进而估计总体的分布规律.
2.探索新知
例1已知某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等级如表所示.
2016年5月和6月的空气质量指数如下:
5月
2408056539212645875660
19162555856538990125124
1038189443453798162116
88
6月
63921101221021168116315876
3310265533855527699127
12080108333573829014695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该市2016年6月的空气质量情况.
(2)比较该市2016年5月和6月的空气质量,哪个月的空气质量较好?
(3)比较该市2016年6月与该市2015年全年的空气质量,2016年6月的空气质量是否好于去年?
[学生分组讨论]
解:(1)根据该市2016年6月的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等级分级标准,可以画出
该市这个月的不同空气质量等级的频数与频率分布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优”“良”的天数达19天,占了整月的63.33%,没有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
我们可以用条形图和扇形图对数据作出直观的描述,
1)从条形图中可以看出,空气质量在前三个等级的占绝大多数,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最多,后三个等级的天数很少.
2)从扇形图中可以看出,空气质量为“良”的天数占了总天数的一半,大约有三分之二为“优”和“良”,大多数是“良”和“轻度污染”.
因此,整体上6月的空气质量不错.
我们还可以用折线图展示空气质量指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容易发现,6月的空气质量指数在100附近波动.
(2)根据该市2016年5月的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分级标准,可以画出该市这个月的不同空气质量等级的频数和频率分布表.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用复合条形图,将两组数据同时反映到一个条形图上.通过条形图中柱的高低,可以更直观地进行两个月的空气质量的比较.
由表和图可以发现,5月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总天数比6月多.所以,从整体上看,5月的空气质量略好于6月,但5月有重度污染,而6月没有.
(3)把2016年6月和2015年全年的空气质量进行比较,由于一个月和一年的天数差别很大,所以直接通过频数比较没有意义,应该转化成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可以通过二者的空气质量指数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或空气质量等级的频率分布条形图进行比较.
通过图可以看出,虽然2016年6月的空气质量为“优”的频率略低于2015年,但“良”的频率明显高于2015年,而且2016年6月中度以上的污染天气频率明显小于2015年.所以从整体上看,2016年6月的空气质量要好于2015年全年的空气质量.
【教学目的】通过该例题希望可以提升学生对图表的应用与把握,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课堂练习
练习1:(多选)如图是甲、乙两人高考前10次数学模拟成绩的折线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甲的数学成绩最后3次逐渐升高
B.甲的数学成绩在130分及以上的次数多于乙的数学成绩在130分及以上的次数
C.甲有5次考试成绩比乙高
D.甲数学成绩的极差小于乙数学成绩的极差
练习2:某省有关部门要求各中小学要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写入课程表,为了响应这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