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2.1《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课件-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pptx
文件大小:16 MB
总页数:5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86千字
文档摘要

第1章发酵工程;第1课时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从社会中来;一、微生物;微生物:;(1)防止杂菌污染;

(2)获得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二、培养基的配制;1.定义:单个或少数同种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②按功能来分: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培养基的类型及用途;二、培养基的配制;4.培养基的必备营养成分:;(2)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组分;(1)所有的培养基中都要加入琼脂。()

(2)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

(3)培养霉菌时一般需将培养基调至碱性。()

(4)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时,除需要提供无机碳源之外,还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5)凡碳源都提供能量。()

(6)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

(7)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

(8)培养基只能用于培养微生物。();物质;三、无菌技术;2;芽孢指某些细菌(如芽孢杆菌等)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高度浓缩脱水所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球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芽孢的壁很厚,对干旱、低温、高温等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如某些细菌的芽孢煮沸3小时才死亡。每个细菌仅形成一个芽孢。;二、无菌技术;方法;煮沸消毒法;超净工作台;二、无菌技术;湿热灭菌:利用沸水、流通蒸汽或高压蒸汽进行灭菌的方式;干热灭菌箱;充分燃烧层

(外焰);3.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

;三、微生物的纯培养;酵母菌的纯培养;3;3;3;;;(1)培养基灭菌后,需冷却至50℃左右时才能倒平板,温度过高会烫手,温度过低培养基又会凝固。

(2)整个操作在酒精灯火焰旁附近进行,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3)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倒平板时不要将培养基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否则此培养基不能用来培养微生物,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5)将所倒平板放入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h~24h,观察是否有菌落存在以确定是否被污染或灭菌是否彻底。;2.接种和分离酵母菌;(2)平板划线法的具体操作;⑤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

⑥在火焰附近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用接种环在培养基表面迅速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

⑦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作第二次划线。重复以上操作,作第三、四、五次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次的划线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3;1.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思考·讨论;5.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思考1: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未接种的培养基是不能有菌生长的,如果有菌生长,则说明受到污染或者灭菌不彻底;有一段时间,水果“酵素”风靡各地。水果“酵素”制作的大致过程是:将洗净、切成块状的水果放入洁净的容器,再加入糖和水,密封,置于阴凉处发酵一至两周。有人说,吃水果“酵素”可以美容、减肥、促进消化和提高免疫力。请评估这一论点是否可信。追问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你分析。;①第一次划线前:杀死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避免污染培养物。

②第二次及以后划线前:杀死上次划线时残留菌种,保证每次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

③划线结束后:杀死接种环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6)划线时,最后一次的划线不要与第一次的划线相连。;1.微生物的纯培养既需要适宜的培养基,又要防止杂菌污染。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越有利。()

(2)消毒和灭菌的杀菌程度存在差异。()

(3)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就是不含有代谢废物的微生物培养物。();练习与应用(p14);二、拓展应用;(3)从实验结果来看,洗手后我们就能进行无菌操作了吗?操作时,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避免手上微生物的污染?;2.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从葡萄皮上成功分离来的野生酵母菌分别接种于3个盛有等量同种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并放置在摇床上培养,摇床转速分别为210r/min,230r/min和250r/min。培养时间与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第一课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