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2025学年江苏省无锡一中艺术班高一(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87.9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65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无锡一中艺术班高一(下)期中

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33,c=2,B=π6,则

A.6 B.7 C.8 D.

2.用斜二测画法画一个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则直观图的面积是(????)

A.32 B.34 C.

3.已知l,m,n是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若l//α,α//β,则l//β

B.若l//α,m?α,则l//m

C.若m⊥n,m?α,n?β,则α⊥β

D.若m⊥α,m?β,则α⊥β

4.在△OMN中,ON?MN+

A.0 B.2MO C.2OM

5.如图,长方体ABCD?A′B′C′D′被一个平面截成两个几何体,其中EH//B′C′//FG,这两个几何体分别是(????)

A.三棱柱和四棱柱

B.三棱柱和五棱柱

C.三棱台和五棱台

D.三棱柱和六棱柱

6.已知△ABC的三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c=2bcosA,则此三角形必是(????)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三角形

7.已知a=(1,2),b=(m,m?1),且a?b=?|

A.3 B.?1 C.3或1 D.3或?1

8.龙光塔位于锡山山顶.它是无锡的地标,登塔可以俯瞰锡城,感受城市日新月异;它是无锡文风昌盛的象征,400多年来屡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见证了无锡的人杰地灵.有同学想测量塔顶A距离地面的高度.选取与山脚B在同一水平面的两个测量基点C与D.现测得∠ACD=α,∠ADC=β,CD=s,在C和D处测得A的仰角为θ和δ,则塔顶距离地面高度?必定可以表示为(????)

A.sinβsinθsin(α+β)s B.sinαsinδsin(α?β)s

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已知向量a=(1,3),b=(?2,x),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a⊥b时,|a?3b|=74

B.当x=1时,向量b在向量a上的投影向量为110a

C.当a

10.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12,b=8,A=45°,则符合条件的△ABC有两个

B.若asinA=bsinB,则△ABC是等腰三角形

C.若PA?PB=PB?PC=PC?PA,则P是△ABC

1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M,P分别为线段

A.当M为线段CC1中点时,平面BMD1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为平行四边形

B.PA+PC取得最小值22+2

C.当四面体ABMD的顶点在一个体积为36π的球面上时,CM=1

三、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2.已知某圆台轴截面的周长为62+4,母线与底面成45°角,圆台的高为

13.在△ABC中,角A的平分线交BC于D,AB=1,AD=1,AC=2,则cos∠BAC=______.

14.若平面上的三个力F1,F2,F3作用于一点,且处于平衡状态.已知|F1|=1N,|F2|=

四、解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77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本小题13分)

已知e1,e2是夹角为60°的两个单位向量,a=2e1+e2,b=e1+λe2(λ∈R).

(1)若a,

16.(本小题15分)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D为棱AC的中点,E为棱CC1中点,AC=AA1.(1)证明:A

17.(本小题15分)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E是AB的中点,F是BC边上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AF与DE交于点M.

(1)求∠EMF的余弦值;

(2)设AM=λAF,求λ的值及点M的坐标.

18.(本小题17分)

在①bsin(A+π3)=asin(A+C);②2cosAbc=cosBab+cosCac;③2acosB+b=2c.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补充在下面问题中,并解答.

问题:已知△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满足_____.

(1)求角A的大小;

(2)若BC边上的中线长为

19.(本小题17分)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底面ABC,平面PAC⊥平面PBC.

(1)求证:BC⊥AC;

(2)若PA=2,AC=BC=2,M是PB的中点,N,F分别在BC,AM上移动.

①求PB与平面PAC所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