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创新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经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管理学原理》在“十四五”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下,以经管类“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理念,凸显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痛点和难点。文章结合课程性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及重塑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教学评价主体,构建侧重过程的考评结合体系等教学创新的具体举措。
中图分类号:F061.3;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18-02
《管理学原理》作为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综合了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核心课程。课程具有理论体系综合性、知识运用灵活性、实践经验丰富性的特点。《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经管350320207266aa06ab01eb66ce12c710edb9344b3634c6a60dcf0976bdbb15bf法“新文科”建设为背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管理活动方法规律,具有国际视野,并能立足国内实际情况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进行课程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二、《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创新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思政之痛——西方思想占主流,讲好中国故事难
(二)能力之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难
“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学原理》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是尚未接触社会、实践经历极少的本科在校生,而管理学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两种矛盾导致在面向实践经验少的教学对象普及管理学知识时,理论与实践难以有效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受不强,切身体会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
(三)思想之痛——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管理人才难
三、教学创新的思路和痛难点解决措施
(一)教学创新的思路
针对教学痛点及难点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将课堂以“教”为主导翻转为以“学”为主导,此外还应借助互联网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痛难点解决措施
1.创新教学设计。(1)重塑教学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有关高校培养人才方向目标的论述,《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重塑:一是,课程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可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知识层面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面对全球化环境的管理过程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以及决策、激励和交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方面,能够熟练地掌握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力层级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独立、熟练地分析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对策,从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融会贯通、系统内化,为学生构建起组织管理的理论框架,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其次,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管理的实践能力。最后,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在管理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在生活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三是,教育成才目标。本课程的教育成才目标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五唯”的突破点,即通过课程的让学生对组织管理形成正确认知,丰富个人在管理层面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作为有温度的管理人员,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教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管理人才。(2)整合教学内容。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见,对于管理学而言理论是基石,但教学的创新要求必须突破理论的僵化范畴,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整合,具体包括:一是,分模块、拟项目完成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管理的理论发展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大职能划分为六大模块,通过项目教学的方法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二是,以实训方式搭建理论与实际衔接的桥梁。比如,在每个教学模块中设置了调研访问、模拟设计、管理游戏、辩论、前沿问题讨论等实训内容,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