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2《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清单 .docx
文件大小:57.85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21千字
文档摘要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清单

《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通假字

1.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为长者折枝()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盖亦反其本矣()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6.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1.“说”同“悦”,高兴2.“枝”同“肢”,肢体3.“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4.“盖”同“盍”,何不5.“涂”同“途”,道路6.“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7.“颁”同“斑”

二、古今异义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俯足以畜妻子

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

答案:1.古代指中原地区2.妻子儿女3.两个词。以,把,介词。及,推广到,动词

三、一词多义

1.舍①

2.诚①

3.度①

4.何①

5.于①

6.乃①

7.其①

8.之①

答案:1.①释放②停留③舍弃,放下④房舍2.①副词,的确②副词,的确,确实,这里译为“到底”③真诚,真心3.①揣测②丈量③考虑④限度4.①代词,哪里②代词,什么③代词,为什么④副词,怎么5.①介词,和,同②介词,在③介词,对6.①代词,这样②动词,是③代词,你的④副词,竟⑤连词,于是⑥副词,才7.①代词,它②连词,如果,表假设③代词,那些④代词,他的,他们的8.①动词,往②代词,它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助词,的

四、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形容词做名词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2.名词做动词

①权,然后知轻重()

②然后从而刑之()

③是罔民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使动用法

①兴甲兵,危士臣()

②朝秦楚()

③以一服八()

答案:1.(1)①远离②爱护(2)美味的食物;轻软暖和的衣服2.①称量②处罚③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④种植⑤穿⑥称王3.①使……动起来;使……处于险境

②使……朝见③使……臣服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2.省略句

将以衅钟()

3.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4.状语后置句

①王坐于堂上()

②构怨于诸侯()

③吾何快于是()

④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宾语前置句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臣未之闻也()

③莫之能御也()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牛何之()

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⑦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⑧未之有也()

答案:1.“也”表判断2.“以”后面省略了“之”

3.“见”表示被动4.①应为“王于堂上坐”②应为“于诸侯构怨”③应为“吾何于是快”④“立于王之朝”应为“于王之朝立”⑤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⑥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5.①“是以”应为“以是”②“未之闻也”应为“未闻之也”③应为“莫能御之也”④“何由”应为“由何”⑤应为“牛之何”⑥“是以”应为“以是”⑦“何以异”应为“以何异”⑧应为“未有之也”

六、文化常识

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

2.齐桓,即齐桓公,春秋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