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3、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因此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4、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慢
“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大多出生率低于1.5%,自然增长率低于1%)人口老龄化
5、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我国:现代型
6、人口问题及对策: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控制人口数量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国防兵员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减。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量移民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当代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6、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政策、社会变革、宗教、战争等
经济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3、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4、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城市与城市化
1.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城市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方便上下班和购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4、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其它因素: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