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为了帮助高一新生快速熟悉高中生物知识,适应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将当下热门的思维导图应用到了高一生物课堂教学当中,如用于课前预习、知识整理、课中讨论、课后复习。通过思维导图贯穿整个高一生物课堂,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味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让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用于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思维工具,具有简单性、高效性、实用性的特点。将其用于高一生物教学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高中生物学科中,会涉及大量的教学内容,繁琐的实验流程,若让学生沿用以往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那么将会抑制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使实验流程直观化、动态化,让生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为凸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维导图运用图形、线条和色彩使学生对生物内容展开联想,更好地丰富学习内容,在课上利用思维导图记录学习笔记,展示自己的个性,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2.能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对高中生物知识而言,具有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若学生能够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学生便能更好地学习、理解、记忆这些知识[1]。在此基础上,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降低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难度,而且还能让他们快速融入课堂学习当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能够助力教师更好开展教学工作
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囊括整节课的重点知识,减少繁琐的备课流程。教师只需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便能有效完成课堂内容的讲解,由此可见,思维导图不但能够助力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助力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高中生物教师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和解题思维,思维导图就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最好的学习工具,若学生能够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那么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将会得到明显地提高。
4.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
思维导图与微课、情境课堂等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其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而微课教学则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情境课堂则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学生只有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后,才能在思维导图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合,才能绘制出合理的思维导图。所以,教师可从思维导图的应用情况着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导图也很好的开发了学习思路,在应用阶段,拥有更为明显的问题中心,为学习内容的积累引领了方向。可以很好地把各个章节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实现融会贯通,思维导图既减少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还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刚开始应用思维导图时,会比较晦涩难懂,存在诸多不适,此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并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2]。
二、思维导图在高一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用于课前预习
如今,仍有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才属于学习的范畴,实际上,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通常,一节课只有45min,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听课学习的时间一般也只有20min左右,因此,单独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通过课前预习来进行弥补。课前预习,不但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中将要讲解的内容,而且还能揭示自身无法掌握的知识点和概念,使之在课堂学习中能够针对性学习,为自身解惑。而大多数学生对课前预习并不“感冒”的原因在于,无法得知如何进行课前预习,需要预习哪些内容。针对这种现象,许多教师会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来加以应对,如“预习下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等,这里的内容指的是整章的内容,学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内容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抑制,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巧用思维导图打破这种不良局面,制作出合理的思维导图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之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并在思维导图上标记出自身无法掌握或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学习中寻找答案。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一生物下册《细胞的癌变》这一课内容前,教师课将细胞癌变的机理、概念等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清晰地了解将要所学的内容,避免课前预习的无方向性,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3]。
2.用于知识点整理
高中生物知识具有零散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记忆。而巧用思维导图则可有效解决此问题,通过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