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考前回顾
——人口与城市;(2024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下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7~8题。;A;7.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A.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关键信息:上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从2008年的3.45显著增至2019年的6.54,表明分工程度大幅提升。根据材料,指数越高,说明中心城市(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强,外围城市制造业集聚更明显。
选项分析:
A.信息流大幅降低:分工深化通常伴随协作加强,信息流应增加,排除。
B.功能互补性减弱:分工明确反而会增强互补性,排除。
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提升:中心城市通过服务业辐射外围制造业城市,分工程度提升印证此点,正确。
D.制造业多样化增强:中心城市制造业应向外转移,专注服务业,故制造业可能减少,排除。;8.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A.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
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兰州都市圈:指数从2.20增至2.78,分工程度稳步提升。
合肥都市圈:指数从2.16骤降至0.81(2015年),后略回升至0.97(2019年),分工程度显著下降。
选项分析:
A.兰州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指数上升说明其分工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应更集聚,排除。
B.兰州地域范围扩大:指数反映分工强度,与地域范围无直接关联,排除。
C.合肥受上海影响较大:合肥指数下降可能因上海都市圈扩张,虹吸其生产性服务业或制造业资源,导致分工弱化,合理。
D.合肥城市数量增多:城市数量与分工指数无必然联系,指数下降反而可能因分工混乱,排除。;(2023广东卷)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现存大量古建筑和水上碉楼。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快速推进,该村人口持续外流,村落逐渐空心化。近10年来,该村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回流人口明显增多,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村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人口持续外流的主要原因是()
A.前往海外寻亲访友 B.被城市就业机会吸引
C.人口已超合理容量 D.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
(2)近10年来,该村发展迅速的特色产业最可能是()
A.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 B.公共卫生和文化教育
C.旅游服务和文化创意 D.先进制造和科技研发;【解题过程】;【解题过程】;(2023广东地理)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据此完成(1)~(2)题。;D;B;【解题过程】;续表;(2022广东卷)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2008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下图示意2008—2019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据此完成(1)~(2)题。;(1)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的原因不包括()
A.政府政策引导 B.产业结构转型
C.消费需求推动 D.建筑布局调整
(2)图示的功能分区演化对该产业园带来的影响有()
①土地租金上涨 ②商业规模缩小
③消费群体减少 ④文创功能收缩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解题过程】;续表;(2022广东卷)下图反映国内某城市群15个城市1990—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及排序的变动情况。据此完成3~4题。;3.由图可判断,该城市群呈现()
A.单核模式发展
B.双核模式发展
C.多核模式发展
D.金字塔式发展;【解析】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排名前两位的城市,从1990年到2018年城市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且建成区的面积远远超过其他13个城市,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群为典型的双核模式发展,头部的两个城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B正确;单核模式是城市群中只有一个中心城市,A错误;多核模式是城市群中有两个以上的中心城市,C错误;金字塔式发展模式无法判断中心城市的数量,D错误。
;4.影响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人口规模②产业发展③建城历史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