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教学设计授课时间:
课题
第二章第二节《等高线地形图》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法
讲授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概念比较多,学生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们来说,等高线地形图的知识几乎就是空白,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形象描述,少理性分析,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感性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且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这方面特点,同时应该多练习,在练习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素养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认识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海拔、相对高度等含义,养成尊重生活、爱护自然的意识和习惯。
综合思维:通过地图的阅读,描述坡度陡缓与等高线密集程度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不同维度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通过掌握地图阅读技能,学生能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含义及特征,初步认知不同区域的形态在地图中的表现形式。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认知力。
重点难点
重点:教材中概念的内涵。
难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分。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中国景观,雄伟的山峰、广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等
生观赏视频。
激发兴趣,有利于对后面的内容展开学习。
自主学习
教师对学生进行新课学习引导
承转: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时参考的自学提纲
首先教师展示自学提纲:
1.什么是等高线?
2.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作用?
3.什么是海拔?
4.什么是相对高度?
5.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们自主学习,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第32-34页,依据多媒体展示的自主学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
在了解教材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活动:
首先用红笔标注教材中的知识信息。
然后完成自学提纲的内容:
1.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作用是用来表达地表起伏的地图。
3.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
4.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5.等高线密集,说明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说明坡度较缓。
同桌相互提问,评价自主学习情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分层次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以及自我深度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会从图中获得知识信息。
合作探究
在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合作探究。
引入:既然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的地图,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认识图中所展示出来的几种地形部位。
提问一:教材中都有哪几种地形部位?名称是什么?
承转:这些地形部位,在山体的不同位置上,各有形态。
问题二:这些地形部位的特点是什么?小组探究一下,怎样更好的区别这些地形部位。
【教师小结】山峰一般用符号“”表示,中间数值高是山峰,否则就是盆地;山谷与山脊最难区别,关键要找出两者的最本质地方,鞍部大多位于高地之间,而陡崖位于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承转:其实之一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与生活实际比较,就可以识辩各自的特点。
问题三:阅读教材第33页,认识等高线是怎样绘成的,了解什么是等高距。
承转:我知道了等高线,接下来了解一下等深线。
问题一:什么是等深线?
问题二:等深线的疏密与海底坡度的关系。
教师检查学生们合作探究情况
学生依据教师的学习要求完成合作探究部分的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
(5种,分别是山峰、山谷、山脊、鞍部和陡崖)
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二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山脊、山谷等高线近似对称。
陡崖:等高线重叠。
学生完成问题二的学习后,相互交流学习感悟。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完成问题三
学生根据教材的描述,说出等高线是怎样绘成的,
海拔差就是等高距
学生看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分析等高距是多少。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依次连接成线,叫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标注的数值,如100米、200米,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收获,相互点评、补充。
形成对地图深层知识的准确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与生活相联系,提高认识,增强理解。
学以致用
结合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