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形演变的双重影响;掌握典型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的形成机制。
科学思维:通过等高线疏密与形态(如闭合曲线表山顶)培养空间转换能力(平面图→立体地形);结合地质证据(如岩层弯曲、化石分布)推理地壳运动的长期性;分析内力与外力如何共同塑造地表(如峡谷形成需抬升+侵蚀)。
探究实践:动手制作山峰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图,理解投影原理;设计模拟实验(如沙盘流水侵蚀、风洞实验)验证外力作用规律;实地或图像观察(如溶洞、断崖)总结地形变化的证据。
态度责任: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加剧侵蚀),增强生态责任感;通过地质演变案例(如大理石柱升降)培养科学实证精神与长期观察的耐心。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演变机制
难点:等高线空间想象;内力与外力的动态平衡;地质时间尺度感知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1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地球的结构;地形和地形图;地形的变化。地球圈层(岩石圈、水圈等)相互作用支撑生命,内部含地核、地幔与薄厚不均的地壳。地表分平原、山地等地形,学习需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疏密示坡度,封闭表山顶,山谷线向高突。重点理解内力(地壳运动形成山脉/海陆变迁)与外力(流水、风、冰川侵蚀沉积)对地形的塑造,如喜马拉雅山的海洋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等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地形动态演变思维,联系实际分析地表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拟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结构、地形;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地形图、地形的变化。
教学
准备
课件、结构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回顾五种地形及其特征
新知讲授
一、地形图
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
实践活动
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山峰模型。
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如1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所示。
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4.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
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
6.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
等高线地形图
如果你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正确地绘制到了白纸上,那么这就是一张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投影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你还能从图中看出哪些信息呢?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山地的部位不同,其等高线的形态往往也不同。
等高线的判读
探索活动
如图是某山地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图上标出,请在下表内填写各地形对应的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组表示山顶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
峭壁
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二、地形的变化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可见地壳是在变动的,地形也是在变化的。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剧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佐证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可分为两类,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我们称其为内力作用,褶皱和断层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
火山喷发、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你还知道哪些证明地壳变动的证据吗?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另一种力就是外力,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生物等,我们称其为外力作用,这种作用对地形的影响通常是缓慢而持久的。
以上地形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