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2 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pdf
文件大小:4.17 M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25万字
文档摘要

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

课题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2课时)

科学观念:掌握土壤结构的分类及三类质地(砂土、黏土、壤土)的特性;理解土壤

孔隙大小对通气性、保水性的影响,明确壤土类土壤的农业优势。

科学思维:通过渗水性实验(砂土、黏土对比),推理不同质地的孔隙差异及功能联

教学系;结合图表(如土壤体积占比图),分析团粒结构对水、气、养分协调的作用。

目标探究实践:操作渗水性实验,观察并记录三类土壤的渗水量差异;通过搓条实验判断

土壤黏性,验证质地分类的实践依据。

态度责任:认同因地制宜的农业实践(如盐碱地改良、有机肥施用)对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性;关注土壤健康与生态平衡,形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应用

重难点难点:实验原理理解;结构与功能联系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2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土壤的形成;土壤的

成分;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质地。教材介绍了土壤的结构与质地,重点阐述土壤形成

(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结构(团粒结

构最优,利于保水透气)及质地分类(砂土、黏土、壤土)。学生需掌握风化作用与

学情

土壤层次发育的关系、土壤成分实验方法(有机物燃烧、无机盐蒸发检测)、不同土

分析

壤质地(砂土透气但保水差,黏土保水但透气差,壤土均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

学旨在理解土壤特性与农业实践的关联,如有机肥改良结构、因地制宜选种植被。

本节内容拟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土壤的形成、土壤的成分;第2

课时主要内容是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质地。

教学

课件、结构挂图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观察

新片,

课思考

导哪种

这些土壤的外观和触感有什么不同?

入更适

哪种土更适合种菜?猜想与土壤的哪些特性有关?

合种

这与土壤结构密切相关

一、土壤的结构

观察不同的土壤,我们发现土壤结构有所不同。

土壤结构可分为块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等各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