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
课题4.2土壤的结构和质地(第1课时)
科学观念:理解土壤形成的自然过程;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科学思维:对比物理风化(如冰胀、根劈)与化学风化(如矿物溶解)的差异及实
例;通过有机物燃烧实验(质量减少)和无机盐蒸发实验(残留物析出),建立实验
教学现象与成分检测的逻辑联系。
目标探究实践:设计并操作实验:加热土壤验证有机物存在,蒸发浸出液检测无机盐;观
察风化现象示意图(如岩石裂隙、根劈作用),分析其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态度责任:认识土壤形成过程的漫长与珍贵,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体会科学实
验的严谨性,养成如实记录数据的习惯。
教学重点:土壤形成;土壤成分
重难点难点:风化机制区分;土壤层次发育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2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土壤的形成;土壤的
成分;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质地。教材介绍了土壤的结构与质地,重点阐述土壤形成
(物理与化学风化作用)、成分(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及生物)、结构(团粒结
构最优,利于保水透气)及质地分类(砂土、黏土、壤土)。学生需掌握风化作用与
学情
土壤层次发育的关系、土壤成分实验方法(有机物燃烧、无机盐蒸发检测)、不同土
分析
壤质地(砂土透气但保水差,黏土保水但透气差,壤土均衡)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
学旨在理解土壤特性与农业实践的关联,如有机肥改良结构、因地制宜选种植被。
本节内容拟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土壤的形成、土壤的成分;第2
课时主要内容是土壤的结构、土壤的质地。
教学
课件、结构挂图
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
普通水稻只能生长在一般的水田里,而无法在盐碱地生长。2012年以来,袁
隆平院士参与培育的适合在盐碱地里生长的“海水稻”,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了
思考
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普通水田与盐碱地,两种土壤的结构和质地有什么不
土壤
课同?
的结
导
构和
入
质地
一、土壤的形成
人类很早就开始种植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需要在土壤中生长。那么这些土壤
了解
又是怎样形成的?
土壤
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