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授课时间
课题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
科学观念: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形演变的双
重影响;掌握典型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的形成机制。
科学思维:通过等高线疏密与形态(如闭合曲线表山顶)培养空间转换能力(平面图
→立体地形);结合地质证据(如岩层弯曲、化石分布)推理地壳运动的长期性;分
教学析内力与外力如何共同塑造地表(如峡谷形成需抬升+侵蚀)。
目标探究实践:动手制作山峰模型并绘制等高线图,理解投影原理;设计模拟实验(如沙
盘流水侵蚀、风洞实验)验证外力作用规律;实地或图像观察(如溶洞、断崖)总结
地形变化的证据。
态度责任: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加剧侵蚀),增强生态责任感;
通过地质演变案例(如大理石柱升降)培养科学实证精神与长期观察的耐心。
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演变机制
重难点难点:等高线空间想象;内力与外力的动态平衡;地质时间尺度感知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1节。本节的主要内容:地球的结构;地形和
地形图;地形的变化。地球圈层(岩石圈、水圈等)相互作用支撑生命,内部含地
核、地幔与薄厚不均的地壳。地表分平原、山地等地形,学习需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判
读:疏密示坡度,封闭表山顶,山谷线向高突。重点理解内力(地壳运动形成山脉/
学情
海陆变迁)与外力(流水、风、冰川侵蚀沉积)对地形的塑造,如喜马拉雅山的海洋
分析
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等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地形动态演变思维,联系实际分析地表
变化规律。
本节内容拟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地球的结构、地形;第2课时主
要内容是地形图、地形的变化。
教学
课件、结构挂图
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
教师活动
活动
回顾
新
五种
课
地形
导
及其
入
特征
一、地形图
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
实践活动
学习
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山峰模型。
等高
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如1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