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
2.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对地形演变的双重影响;
3.掌握典型案例(喜马拉雅山化石、黄土沟壑、沙丘)的形成机制。
【学习重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演变机制
【学习难点】等高线空间想象;内力与外力的动态平衡;地质时间尺度感知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等高线稀疏表示,等高线密集表示,等高线上的数字表示,等高线之间的距
离叫作,等高线都是,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同一幅等高线
地形图中,除峭壁外,等高线。
2.地形部位识别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3.引起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课堂探究】
一、地形
用什么方法能把地形表示在地图上?
实践活动
1.用橡皮泥、马铃薯或其他材料做一个山峰模型。
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如1cm)依次画上等高线,如图所示。
3.把山峰放在白纸上。
4.俯视山峰,你看见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
5.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画到白纸上?
6.山峰上的等高线在白纸上呈什么形状?
等高线地形
如果你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正确地绘制到了白纸上,那么这就是一张能表示地形起伏的地——等
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投影
等高线地形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你还能从图中看出哪些信息呢?
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山地的部位不同,其等高线的形态往往也不同。
等高线的判读
探索活动
如图是某山地及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已在地形图上标出,请
在下表内填写各地形对应的等高线特点。
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鞍部
峭壁
山脊
山谷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二、地形的变化
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可
见地壳是在变动的,地形也是在变化的。
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地壳变动有时进行得很
剧烈、很迅速,有时则进行得十分缓慢,难以被人们察觉。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来佐
证过去所发生的地壳变动。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力可分为两类,一种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我们称其为
内力作用,褶皱和断层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
火山喷发、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能在短时间内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自从地球形成以来,地壳变动一直在广泛地、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要我们平时仔细观察,就不
难找到地壳变动的痕迹。你还知道哪些证明地壳变动的证据吗?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吗?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
促使地形不断变化的另一种力就是外力,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生物等,我们称其为外力作
用,这种作用对地形的影响通常是缓慢而持久的。
以上地形是由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等地形。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等地形。
波浪的冲刷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生物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地形,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如植物的固土作
用,微生物如地衣分泌酸性物质分解岩石,动物的挖掘活动如蚯蚓、蚂蚁翻动土壤,改变地表结构,
人类活动也对地形的影响。
内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使地面起伏较大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我测评】
例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