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docx
文件大小:57.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94千字
文档摘要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受作者笔下的景物的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把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2.感受景物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写景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1.文本相关资料

各拉丹冬,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终年积雪,雪线高度海拔5800米,冰雪覆盖面积近600平方千米。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多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3)走进作者

马丽华,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棱角(léngjiǎo)骤然(zhòurán)虔诚(qiánchéng)

恭顺(gōngshùn)蠕动(rúdòng)凄凉(qīliáng)怠慢(dàimàn)

敦实(dūnshi)蜿蜒(wānyán)衰竭(shuāijié)漫溢(mànyì)演绎(yǎnyì)

风云变幻(fēngyúnbiànhuàn)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zhì)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问题设置如下: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教学提示: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2)课文可分为几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一)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冬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

2.从第2自然段可知这里的气候特征怎样?

3.作者在各拉丹冬考察时遇到哪些困难?

4.作者在文中描写最主要的景观是什么?

5.文中哪一句可看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

明确:1.各拉丹冬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2.严寒时间长,天气阴阳变化快,总是云遮雾障的。

3.手背升起冻疮、肩背;高山反应,缺氧,地震,寒冰,最大的困难是摔了一跤,以至尾椎骨折断不能很好出行了。

4.冰塔林

5.最后一自然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四、作业布置

生字词词语抄写

板书: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壮美,同时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各拉丹冬的魅力。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二)1.品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2.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3.作者为什么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4.品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