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2.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3.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体认以及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语。
2.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和写作顺序。
2.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鉴宝,感受到了核舟之美以及雕刻者技艺之高超。其实,有一个人的奇思妙手丝毫不逊于王叔远,他就是本文的作者——魏学洢。一个核舟的“奇巧”是怎样被魏学洢写出来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奇巧之文”。
[设计意图]由上节课内容自然导入,以“奇巧”一词串联课堂。
【课堂教学】
三、品奇巧之文
1.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出关键词句,自行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核舟呢?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一。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再具体介绍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的内容做一个分类统计,并以赞叹作结。所以,本文的行文结构:总—分—总。
文章先介绍中间船舱,再介绍两边的船头和船尾,最后介绍船背。这是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先介绍核舟整体大小,再介绍核舟的各个部分。这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在介绍核舟的各个部分时,先介绍主体部分船舱,给读者留下一个整体印象,并且船舱的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可使读者联想核舟的主题;明确主体后,接下来船头三人是该主题的主要人物,故要先介绍,船尾的两位舟子为次要人物,故后介绍;最后介绍船背,使核舟主题更加完整。这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进行介绍的。
小结:写作顺序往往是由写作对象决定的。所写的人、事、物的特点决定了用什么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不能停留在“核舟”本身,在了解核舟的“奇巧”后,应引导学生将学习重点转到《核舟记》的行文结构以及说明顺序的安排上。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体特征,进而思考作者写此文的匠心。
2.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二。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先以“奇巧”一词总括王叔远雕刻技艺之高超,再通过所用材料体积小、雕刻内容繁多且惟妙惟肖等三个层次充分介绍。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可见作者用语简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通过罗列数字,说明核舟的长度和高度,并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等词,可见文章用语严密。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此处不仅用语严密,而且生动。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关注本文的语言特质,体会用语之妙,在认知与积累中不断提升文言素养。
四、识奇巧之人
师过渡:一个“奇巧”的核舟,一篇“奇巧”的文章,这一切都得益于背后“奇巧”的人。核舟所刻主题为“大苏泛赤壁”,很巧的是王叔远雕刻的时间与苏轼所写《赤壁赋》的时间都为“壬戌秋日”。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魏学洢《核舟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甲子,王叔远正好是在五百四十年后的那天雕刻了一个“大苏泛赤壁”的核舟,这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其中《赤壁赋》中的“客”真的是黄庭坚和佛印吗?王叔远又为何将核舟赠送给魏学洢?
学生根据以下材料,探究王叔远雕刻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的别具匠心。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任务三。
材料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作诗文毁谤朝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