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docx
文件大小:17.0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4.15千字
文档摘要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化教学

【内容摘要】“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经过实践验证过的至理名言。数学学科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抓住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内容,以生活促进教学,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娴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生活化教学具体策略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育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例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反过来又从数学知识学习中领悟生活的奇妙,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意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指导理念

初中数学新课标曾指出,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是非常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促进数学教学回归自然的特性,建立课内外的大数学教育观,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眼界和视域,把生活元素完美融合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生活实践适应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应用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通过教师的独特语言传递给学生相关的知识信息,并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提高他们的灵活应用能力。数学学科的知识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许多知识都是从生活中转化总结出来的,经过不断的改进提升,可以反过来应用数学知识揭示、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和本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控好知识和实际生活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应用生活化模式开展学科教学,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使其获得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提高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讓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初中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首先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列举一个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实例,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怀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聚精会神的接受教师的讲解,帮助他们熟练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通过细心观察总结,构建一个个生活化的故事,作为自己数学教学的辅助和铺垫。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敏锐的视角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例如,在学习到《正数和负数》,教师除了用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正负数概念外,还可以用海平面对正负数进行进一步的延伸讲解,海平面以上可以用正数表示,那海平面以下就可以用负数表示;小明家2月份的收支记录中,小明爸爸2月份收到5000元工资,买菜一共花费1200元,其他生活用品支出650元,所以收到的工资收入可以用+5000元表示,当然我们实际生活中正数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不会加前面的+号,而他们家的支出必须用-1200和-650表示,便于和收入情况进行区分,避免混淆出现计算错误;还有考试中经常遇到的,答对得2分,答错扣1分的情况,扣分的时候就可以用-1来表示……通过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正数和负数的相关知识内容,并可以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函数》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所要讲授的函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变量函数之间对应关系存在的规律作为例子进行讲解:用9支牙签可以搭建一只小猫的模型,16支牙签可以搭建2只小猫模型……最后问N支牙签和M只小猫具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替代专业化的数学术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细心地观察分析,大胆的猜想推理等成功的学习体验,掌握数学归纳,类比等知识的推理猜想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能力,让他们通过生活中具有活力的实践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

2.运用生活化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约

数学学科的学习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再加上刻板的数字和公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应用过于传统官方的语言,更会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同时也会使师生间产生更加严重的代沟,给学生学习和数学教学都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找到理论知识和生活的契合点,用生活化的形象语言表达出来,更易于被学生理解,让学生在遇到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