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新课标全国命题趋势卷
——真实任务情境卷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思想启迪,10月15日,复兴中学开展以“爱阅读·见风骨”为主题的语文研学活动,请你参与,探索别样的生活体验!
任务一阅读见风骨·韵厚气自华
1.【活动一:阅读见风骨·悟人生真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8分)
阅读经典,就是和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藤野先生》中,鲁迅笔下的“清国留学生”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起学生制帽,形成一座座富士山,除下帽来则“油光可鉴”,他对此深恶痛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鲁迅先生虽然对青年人草率写信深恶痛绝,但仍认真负责地一一展读;南仁东立志为祖国建造“大望远镜”,为工程选址,他走遍摩肩接踵的深山,shāi选出百余个地点;居里夫妇为提取镭,在zào热的棚屋里殚精竭虑……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建造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油光可鉴()深恶()痛疾shāi()选zào()热
(2)文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深恶痛疾B.深恶痛绝C.殚精竭虑D.摩肩接踵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洗刷心灵。
B.我们阅读这些经典,虽然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洗涤心灵。
C.我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D.我们阅读这些经典,虽然可以建造审美情趣,还可以洗涤心灵。
2.【活动二:阅读见风情·赏天地大美】研读古诗文,尝试从中欣赏别样的天地大美,体会古人情怀。请完善下面的表格。(8分)
主题
内容
古诗文名句
点评
风景
花草树木
乱花渐欲迷人眼,①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开烂漫,蓬勃春意
②________________,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其二)]
山松挺拔,空谷风寒
奇山异水
③________________,隐天蔽日。(郦道元《三峡》)
高山峭壁,甚是奇伟
急湍甚箭,④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浪急如箭,似马奔驰
晨夕之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⑤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以动见静,静谧幽美
人情
抒怀言志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拟人手法,思乡深情
⑦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老当益壮,自强不息
任务二树碑立传显风骨·风华卓然立)
阅读下面的传记,回答问题。
百年风霜——革命老人沈知影小传
徐浩宽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男儿自以身许国,毅然弃商从戎。虽屡经磨难、身陷囹圄、蒙受冤屈,但依然初心不改,信仰不变。
一、少年求学宣传革命
沈知影原名沈建新,出生在浙江新昌县大市聚。沈家的恒兴商行,已经开了多年。沈知影出生的时候,父亲沈章甫正用心经营着恒兴商行。
10岁那年开春,在父亲的陪同下,沈知影跨进梁氏宗祠的大门,在这里上学读书。很快,他学会了做账,经常做父亲的帮手。后来沈知影在知新高级小学度过了两年幸福的读书时光。早在1917年,革命先驱梁柏台曾经求学于此,并立下“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入侵中华大地,学校里有两个音乐老师时常带着学生唱抗战歌曲,少年沈知影很快就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歌曲,并沿街传唱,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晚年的沈老,依然记得那些旋律,时不时会哼上几句。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2年5月17日,是新昌县大市聚镇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对沈知影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天。他在手稿中这样写道:“5月17日那天,日军流窜到大市聚镇,先是抢掠街店,然后是放火烧房屋。”“镇上唯一的机器碾米厂被捣毁,街头两旁几十家商店的粮食和值钱的财物被洗劫一空,然后日军将房屋烧毁,以掩盖其掠夺抢劫的罪证。”
大火,从下街烧到上街,从中街烧到横街,百余间商铺和周边的民房被烧成一片废墟。A.那天夜里,沈家的煤油灯一直亮着。沈家因一道高高的石墙,幸免遭遇火灾。
当沈知影目睹了日寇的凶残暴行之后,革命的火苗在心中彻底被点燃。沈知影的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愿望,如同火山要爆发一般:我决不做“亡国奴”,决不苟且偷生,我要参加革命,拿起枪杆子,把日寇赶出中国去。
沈知影看到一些同学、朋友无家可归,就统统把他们请到家里。这些年轻人惺惺相惜,互相安慰,彻夜长谈,发誓要报仇雪恨,要去抗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沈家成了“避难所”,也成了宣传抗战思想的阵地。
三、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