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9页
素养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
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情景导入】展示图片,通过奶茶配料的选取,引出思考。
【思考】在化学中如何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二、自主活动,探索学习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实验9-7】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无水硫酸铜,搅拌溶解,比较三种溶液的颜色。
【思考】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总结】三个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依次加深,由此可判断三支试管中的溶液浓度依次增大。
烧杯编号
溶液颜色比较
溶剂质量/g
溶质质量/g
溶液质量/g
溶液浓稀
1
浅蓝
20
0.1
20.1
稀
2
蓝色
20
0.5
20.5
较稀
3
深蓝
20
2
22
浓
【过渡】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即浓度。表示浓度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计算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实验9-8】配制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思考】观察固体能否全部溶解,并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回答】
溶质质量/g
溶剂(水)质量/g
固体能否全部溶解
溶质的质量分数
10
90
能
10%
20
80
能
20%
【思考讨论】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回答】不对,溶质质量分数=36g/(100g+36g)=26.47%。
【例1】某蔗糖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它表示的含义是()
A.溶液中含有蔗糖10g
B.溶液质量为100g
C.每100g溶液中含有蔗糖10g
D.每100g水中溶解了10g蔗糖
(二)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解】1.直接套用公式或变形公式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3)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4)溶液质量=
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在农业生产中,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例3】向100g10%的NaOH溶液中加入12.5g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A.12.5% B.20%C.22.5% D.25%
3.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1)稀释方法1:加溶剂。
计算依据:稀释前溶质质量=稀释后溶质质量
A×a%=(A+m溶剂)×b%
(A表示浓溶液质量,a%表示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表示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溶剂表示加入溶剂的质量)
(2)稀释方法2:与同种溶质的低浓度溶液混合。
计算依据: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两溶液溶质质量之和
A×a%+B×b%=(A+B)×c%
(A表示稀释前溶液的质量,B表示加入的低浓度溶液的质量,a%表示稀释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表示加入的低浓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表示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有关溶液增浓的计算
(1)增浓方法1:加溶质。
增浓前溶质质量=增浓后溶质质量
A×a%+B=(A+B)×c%
(A表示原溶液的质量,a%表示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表示加入的溶质质量,c%表示加入溶质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增浓方法2:蒸发溶剂(无晶体析出)。
计算依据:增浓前溶质质量=增浓后溶质质量
A×a%=(A-B)×c%
(A表示原溶液的质量,a%表示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表示蒸发的溶剂的质量,c%表示蒸发溶剂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增浓方法3:加入浓溶液。
计算依据: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两溶液溶质质量之和
A×a%+B×b%=(A+B)×c%
(A表示原溶液的质量,a%表示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表示浓溶液的质量,b%表示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c%表示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例4】现有200g30%的硝酸钾溶液,要配制成20%的硝酸钾溶液需要加水多少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