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摘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往往被师生忽视,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或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为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该堂课中学到东西。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信息素养、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协作能力、结合讲解与实践、联系日常生活教学五个方面来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从而给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教学方案参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从目前的初中教育情况来看,学校最为重视中考的文化课,对于信息技术课学生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没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未参与到中考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也对这节课不够重视,进而导致这一学科成为可有可无的一门课。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节课的优势,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从而学习到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将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的工作与学习,它是现在中青年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能力。因此,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三点内容。第一,培养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主动地去发现信息,并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用来自由获取信息,如学生在做地理题时,遇到了困难,那么学生就应当通过信息技术上教授的网络的使用,打开搜索引擎百度、搜狗等去有目的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第二,培养学生信息分析的能力。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此在上网的时候应当善于分辨信息的真假。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个比较熟知的热点:2018年的重庆公交车事件,刚开始各个媒体报道的内容是该事件是由于公交车旁边的一辆红色轿车引起的事故,而红色轿车的车主是一名女司机。而接下来的网络风向,就由着网友辱骂女司机的方向发展。但经过调查,该辆车在事故发生时属于正常行驶,此次交通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公交车上的乘客对司机的正常驾驶进行了干扰,从而导致的。这时教师应当通过这次事件告诉学生,在自己获取信息的同时,一定要善于分辨真假,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所获取的信息。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教师在上课时给学生介绍电脑最基础的按键的功能,比如删除键,回车键,大小写键等,然后可以给学生一篇简单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对这篇文章加以修改,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从整体意义上来讲,属于理论课。而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往往都是概念、意义、因素等内容。如果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这些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那么这节课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寻找乐趣,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教师在上这一门课时,可以给学生设定情境,如“最强大脑”争夺赛。教师可以将学生视为“最强大脑”的参赛人员,在讲完本节课知识点时,给学生出几个当节课所学到的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比如教师这节课讲的内容是信息与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点。那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问题,如:CapsLock的意思是什么?小组抢答率先抢到的学生,回答“大小写字母锁定键(切换大小写英文字母)”这一正确答案则该小组加十分。若有学生抢答了并未回答正确,那么该小组不加分、抢答继续。再继续问第二个问题:信息技术的硬件包括哪些?然后有学生抢答回答“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这一正确答案,该学生加十分。若抢答到的学生并未回答正确答案,那么该学生扣十分,抢答继续。这样以此类推,最后评选出得分最高的一名同学,这名同学为本次课堂的“最强大脑”人员。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上课玩与学习无关的游戏或其他的东西,教师一般不开放互联网,而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通常不能接触互联网。那么这时如果将“下节课可以上网”作为本次“最强大脑争夺赛”的奖励,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惊喜,而学生也会为了得到这次奖励认真地听讲,积极地参与课堂。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认真听讲,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使呆板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引导学生加强学生间的协作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课堂模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然而,这样的课堂模式一般是枯燥无味的,不同于日常的其他学科的课堂,机房的座位也不同于日常的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师可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给学生设置小组任务。小组任务除了活跃课堂气氛以外,主要是为了考验学生间的学习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