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补”教材之“白” 促数学理解.docx
文件大小:39.5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86千字
文档摘要

“补”教材之“白”促数学理解

一、问题提出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并对教材做适当“补白”,即对教材中省略的过程或单一的学材进行调整和补充,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使之更契合学生认知现实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中常态化的工作之一.下面举例说明.

《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第1版)(下文简称“教材”)第87页有如下例题:求函数f(x)=13x3-12x2-2x+1的单调区间.

本例旨在以三次多项式函数为例,介绍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而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知道单调性的定义是求解函数单调性问题的基本方法,本题能用单调性的定义思考函数单调区间吗?教材也在第88页“边空”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导数的方法,直接运用单调性的定义,你如何求解本题?运算过程麻烦吗?你有什么体会?”

显然,“边空”提出的问题并不“边缘”,它贴合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有利于深化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架构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也会让学生尝试从单调性的定义讨论,在得出f(x1)-f(x2)=16(x1-x2)(2x12+2x1x2+2x22-3x1-3x2-12)后,很难发现在哪些区间内正负性保持不变,尝试到此为止,绝大部分教师会“启发”学生改用导数“利器”求解,以此突显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在笔者看来,如此粗枝大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努力”,容易让学生质疑单调性的定义的有效性:单调性的定义在讨论三次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失效”了吗?是“使用不当”、“不会使用”还是真正“不能使用”?换言之,讨论三次多项式函数的单调性只能用导数吗?若事实如此,对于高中阶段并不学习导数知识的上海地区学生而言,又用什么工具讨论三次多项式函数的单调性呢?可见,上述教学过程看似行云流水,顺理成章、快捷高效,实则隐患较多,对误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损失则是无法挽回的.下面针对以上疑问展开研究,予以澄明.

二、问题探究

是什么导致我们的解题半途而废、无疾而终呢?由于f(x1)-f(x2)=16(x1-x2)(2x12+2x1x2+2x22-3x1-3x2-12),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判定2x12+2x1x2+2x22-3x1-3x2-12的符号,即在哪些区间内2x12+2x1x2+2x22-3x1-3x2-120和2x12+2x1x2+2x22-3x1-3x2-120,本质上是双元等式的证明问题.证明双元不等式的核心思想是消元,即将双元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不等式去解决.具体消元方法有商式换元、差式减元、韦达消参、主副元减元等.采用何种策略要视具体题设条件而定,不可一概而论.由于2x12+2x1x2+2x22-3x1-3x2-12呈现二元二次多项式形式,我们可考虑主副元减元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双元函数不等式中,将其中一个变量作为主元,另外一个变量作为副元(参数),从而构造一元函数来证明,达到减元的目的.

例1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f(x)=13x3-12x2-2x+1在-1,2上单调递减.

证明:设-10,即有f(x1)f(x2),所以f(x)在(-1,2)上单调递减.

以上将变量x1作为主元,另外一个变量x2作为副元(即参数),构造了二次函数h(x)=2x2+(2x2-3)x+2x22-3x2-12,从而确定h(x1)0,即2x12+2x1x2+2x22-3x1-3x2-120,进而说明了f(x)在(-1,2)上单调递减.简而言之,通过确立主副元构造函数后,发挥二次函数图象已知、数值可算的优势,确定代数式的符号.类似的,我们可讨论函数的增区间.

基于学生已具备的认知基础,除了以上的解法,我们还可以考虑配方策略.配方是一种以“出现平方式”为思维指向的恒等变形,因而,配方法既具有一般恒等变形的功能,又具有“平方式”,从而在实数范围内产生非负数的特殊功能.至于配方法的更多作用,如配方消去一次项、配方分离分母等,都可以分解成这两个基本功能的组合与派生.下面举例说明.

例2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f(x)=x3-3x2+6x+2在R上单调递增.

证法1:设x1

证法2:设x1

两种证明都是配方法应用的典范,证法1中把变量x1作为主元,变量x2作为副元,把x12+x1x2+x22-3x1-3x2+6变形为x12+x2-3x1+x22-3x2+6,通过配方得x1+x2-322+34x22-32x2+154,再次配方构造平方式得x1+x2-322+34(x2-1)2+3,由实数平方的非负性得证.证法2将x1+x2视为一个整体,经系数配凑、配方后把2x12+2x1x2+2x22-6x1-6x2+12变形为(x1+x2-3)2+x12+x22+3,问题得证.两种证明都需要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代数变形能力.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配方途径有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