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4《乡土中国》知识点 学案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pdf
文件大小:1.78 M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45万字
文档摘要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第一章:乡土本色

一、思维导图

二、内容

全书的总论,开篇即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论断。

“乡土性”的特点: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

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

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三、重点讲解

1、中心论点:中国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

2、乡土的“土”:

据土而生:农耕文明传统、农民生存根基

傍土而居:土地的不动产特质导致人口固着和文化的区域封闭

3、乡土的“乡”:

聚村而居:小农经营、水利合作、治安保障、家业继承

囿村而存:村落相对孤立、乡村社区富有地方性

4、礼俗社会(共生导向)与法理社会(任务导向):

熟人社会:规矩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即为个人自由诚实守信

生人社会:法律通过制定社会规范保障个人自由契约精神

5、乡土性:“土”是“乡”的基础,“乡”是“土”的表征。

6、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方: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重实用经验总结与类比

西方:注重工具的系统锻造重理论因果关系与演绎

7、乡土社会中的人际相处:熟知规矩而不逾之。

8、结论: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无法适应现代的生人社会。

四、主旨

阐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即以土地为依托,以家族为中心,以村落为单位的自然

经济形态。这一篇主要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以及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和

对家族的重视。

第二章:文字下乡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一、思维导图

二、内容

本篇阐述了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文中批驳了“城里人”对“乡下人”不识字的偏见,指

出文字本身具有的传情达意的局限性等特点,指出在熟人社会中表情、动作和声音等都能很好

地起到传情达意的作用,文字就未免有些多余。而“文字下乡”,也不应是对“愚”的乡下人

居高临下地强制推行的教化。

本篇着眼于时间格局。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内涵: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指个人一生中

不断学习的过程需要记忆来连接今昔之经验;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指社会共同创造集体记忆

和文化经验并将之延续下去。只有当生活发生变化时,感到记忆不够时,才需要借用外在的工

具即文字,否则口口相传的语言已经足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而乡土社会的特点正是“不

流动”——生活形态定型,缺乏变化,因此从时间格局来看,乡土社会也没有文字的需求。

三、重点讲解

1、如果说乡下人不识字就是“愚”,作者心里“总难甘服”的原因是什么?

乡下人不识字是没有学习的机会,不一定是没有学习的能力。

2、乡下孩子认字比不过教授们的孩子,为什么?

①没有需要;②没有练习机会;③没有相应的环境。

3、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交往有什么特点?

面对面接触,熟悉到凭足声,声气甚至气味即可知道对方是谁。

4、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前提: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

作用: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

5、文字的“缺陷”是什么?如何补救?

“缺陷”:传情达意不完全。

补救:讲究文法和艺术。

6、作者认为传真技术发达之后文字还有无使用价值?为什么?

作者倾向于无。因为作者认为传真技术发达之后,人们之间的接触就可以突破空间的阻碍,

直接用语言而不再需要文字来传情达意。

7、“共同语言”和“特殊语言”不同在哪里?

前者为大的社群共用,趋于简单化;后者为亲密社群中使用,相对丰富。

8、作者对“文字下乡”持何种态度?

支持,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作者认为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必须推行文字下乡;但他认为文字下乡不能满足于

乡村学校和让乡下人多识几个字,而应该结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开展文字下乡运动,才能真正

让乡下人“聪明”起来。

四、主旨

1、第二章

讨论了中国农村社会中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