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学文化常识汇编 .docx
文件大小:32.52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5万字
文档摘要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学文化常识汇编

《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关于《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作品,是儒家重要经典,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关于语录体: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

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别名:先贤仲子。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自信,知难而进,有军事政治才能。

曾晳:又称曾点,字子晳。懂礼爱乐,酒脱高雅,卓尔不群。

冉有: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字子华,又称公西华。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故以“千乘”为诸侯国或诸侯的代称。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表示成年。

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谷物不熟;馑,指蔬菜歉收。

莫春:即暮春,每年农历三月。

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故称“舞雩”。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

关于《孟子》:《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言论。全书七篇。南宋时,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六经)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中势力最大的五个诸侯盟主。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齐恒公: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

齐宜王:名辟(pì)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商贾: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海内: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庖丁解牛》《庄子·养生主》

关于《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善用寓言。其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庖丁: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