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我们生活的大地(知识清单)
【知识结构】
【考点清单】
一、探索地球表面
1.地球结构与圈层
(1)四大圈层
岩石圈: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构成地表基础。
水圈:海洋、河流、冰川等水体,参与水循环(蒸发→降水→径流)。
大气圈:保护生物免受太阳辐射,调节气候(如温室效应)。
生物圈:四圈层交汇,支持生命活动(如土壤中的有机质)。
(2)地球内部结构
地核:高密度金属(铁、镍),分为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
地幔:中密度,软流层(岩浆发源地),驱动板块运动。
地壳:最外层,海洋地壳薄(约5-10km)、大陆地壳厚(约30-50km)。
2.地形类型与特征
(1)五大地形
地形类型定义与特征典型实例
平原海拔<200米,平坦广阔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地海拔>500米,坡度陡峭,呈脉状分布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
丘陵海拔200~500米,起伏和缓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
高原海拔>500米,顶部平坦或略有起伏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2)地势与海拔
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如西高东低)。
海拔:某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我国以黄海为基准)。
3.等高线地形图
(1)基本规则
等高线疏密:疏→缓坡(如平原),密→陡坡(如山地)。
(2)地形部位识别:
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由外向内递增。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易发育河流)。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分水岭)。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低地。
陡崖:等高线重叠(标注断崖符号)。
(3)地形剖面图
沿某一方向切割后的垂直断面,显示地势起伏。
4.地形演变机制
(1)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影响:形成宏观地形(山脉、高原)、导致海陆变迁(如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
案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升降(地壳升降运动证据)。
(2)外力作用
①流水作用:
侵蚀:黄土高原沟壑、喀斯特地貌(溶洞)。
沉积: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②风力作用:
侵蚀:风蚀蘑菇(西北雅丹地貌)。
沉积: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
③冰川作用:角峰(阿尔卑斯山)、冰斗谷(U型谷)。
(3)内力与外力的关系
内力使地表高低不平,外力削高填低,两者共同塑造地形。
案例:雅鲁藏布大峡谷(青藏高原抬升+流水侵蚀)。
5.地质证据与实验
(1)地质证据:岩层弯曲(褶皱)、断裂(断层)、化石分布(如高山海洋化石)。
(2)模拟实验
流水侵蚀实验:沙盘模拟,观察沟壑形成。
风力沉积实验:用风扇吹沙,观察沙丘堆积。
二、土壤的结构和质地
1.土壤的形成
(1)物理风化
①定义:岩石在物理作用下破碎成碎屑,不改变其化学成分。
②温度变化:昼夜温差导致岩石表层与内部膨胀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隙。
冰胀作用:水渗入岩石裂隙→结冰体积膨胀→裂隙扩大→岩石碎裂。
压力释放:覆盖岩石的上层被剥蚀后,内部压力减小→岩石层状剥落(如花岗岩“洋葱
皮”剥离)。
(2)生物作用
植物根系生长(根劈作用)撑裂岩石;动物挖掘活动加速岩石破碎。
产物特征:碎屑物与原岩成分一致,颗粒大小不一(如砂粒、石砾)。
(3)化学风化
①定义:岩石与化学物质(水、氧气、酸等)反应,成分发生改变。
②主要类型:
溶解作用:水溶解岩石中可溶性矿物(如石灰岩中的碳酸钙)。
水解作用:水与矿物反应生成新物质(如长石水解生成黏土矿物)。
氧化作用:氧气与矿物反应(如黄铁矿氧化生成硫酸亚铁)。
酸蚀作用:酸性水(如酸雨、植物分泌的有机酸)腐蚀岩石。
③产物特征:生成新矿物(如黏土)、可溶性盐类(如碳酸氢钙)。
(4)土壤层次发育
①母质层
位置:最下层,紧邻基岩。
特点:含部分风化的岩石碎屑,矿物质丰富,有机质极少。
②淀积层
形成:降水将表层黏土、无机盐等淋滤到此层堆积。
特点:矿物质和黏土含量高,颜色较深。
③表层(腐殖质层)
形成: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