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新路径
【内容摘要】诗词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体简单,意蕴深厚。但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未使学生深入探究诗词内涵,影响教学效率。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创新古诗词教学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
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诗词就是传统文化类型之一。但诗词描绘的事物基本均在古代社会,初中生知识底蕴浅显,在理解诗人创作情感和诗词意境时存在形象化认识,因而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在学习诗词兴趣,提升诗词教学质量。
一、立足诗词背景增强学生感悟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诗词教学之前需采用“知人论世”方式拉近學生与诗词间的距离,并基于此消除学生对古诗词枯燥、僵化、晦涩与呆板认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性格思想、成长环境、文化修养、处世态度等个人经历,有利于提升诗词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创作背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一般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诗词知识时会先深入研究作者创作背景,不仅有利于为高效教学做好铺垫,一定程度也能提升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与内涵。当教师充分了解背景后为学生讲解诗词时则会底气十足,并附带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否则只是单纯地将诗词翻译为现代文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依旧为理解释义和背诵。尤其在背诵方面会感觉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生会采取死记硬背方式,这种形式会消磨学生学习兴趣。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多和学生不理解诗词含义有关。因而在语文诗词教学中为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能帮助其充分理解作者创作目的和动机,进而切实理解和体会历史悠久诗词呈现的思想感情,激发深层次探究欲望,学会站在不同角度解读诗词,为理解重难点知识做好铺垫,提高诗词教学质量。
以《望岳》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让学生调动大脑存储的与诗人杜甫有关的知识记忆并基于此畅谈对其了解。大部分学生表示提到杜甫就会想到他所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等诗词。语文教师就可基于此指导学生分析上述两首诗词基调,必要时可以“安史之乱”为杜甫诗歌分界线等归纳总结该诗人两种风格。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十分艰难,同时还患有多种疾病,因而此阶段创作的诗歌风格多为沉郁顿挫。而在安史之乱前,从杜甫诗歌中能看到他字里行间的意气风发与远大抱负。《春望》创作于杜甫早期,彰显青年时期的杜甫的豪情壮志与浪漫情怀。无论由事及理或由人及义,“知人论世”的存在都在于服务理解诗歌内涵,促使学生切实理解和领会诗人思想感情,一定程度还有利于学生建立情感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与内涵。
二、注重诗词意境增强鉴赏水平
相关研究指出,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其中所具有的意脉。所谓意脉即主旨或立意,贯穿诗词全篇,充分彰显诗词意境与韵味。教师只有让学生基于整体角度了解诗词所具有的主导含义,才能疏通意脉。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倾向于为学生传授诗词含义,很少引领学生站在多元角度鉴赏诗词,导致学生未能理解诗词深层次内涵。但引领学生欣赏并非毫无方向地随意灌输,则是基于诗词本身展开教学。意境并非独立存在的因素,而是从古诗词中加以体现,语文教师要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从外至内引领学生理解诗词含义,由此一来才能称之为充分理解诗词,进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存在的意义和自身专业水平不单单体现在语文教师对诗词内涵意义的把握、理解与鉴赏,更体现在语文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正确解读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涵,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做好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方式即需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立足于诗词语言本身,挖掘诗词深层次内涵,并在此过程中引领学生从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方向鉴赏古诗词意境,当学生掌握相应学习方式后,再学习其他诗词时则会顺利实现方法与知识迁移,准确把握诗词意境,提升诗词教学效率。
古诗词中大部分意象均为理解诗词含义的关键所在。不同意象在营造诗词意境和抒发作者思想情感方面有着不同作用。例如有的意象营造和谐静美与高远旷达的意境,有的意象营造凄惨冷漠与孤寂萧条意境。事实上,古诗词意象选择与应用有一定深意,并非诗人随意创作,其中蕴含着诗人思想情绪与情感,可以说是诗人反复思索后呈现的意境,因而在学习诗词时有必要紧抓意象了解作者营造的深邃意境,提升诗词教学效率。以《使至塞上》教学为例,这首诗词流传千古,即诗人王维在远赴边疆慰问将士时创作的记行诗,记述诗人所见所闻与所感。该首诗词中经典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正是这句诗所具有的意象使其广泛流传。作者通过营造“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描绘边疆大漠雄起壮阔的景象。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何简单的意象却有着这么大的魅力?”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指出诗人王维的诗词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上述诗歌意象为人们构造边疆沙漠意象,即广阔无垠的大漠,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