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初中9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教案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01.docx
文件大小:19.34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2.96千字
文档摘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通过多形式朗读、品析关键词句等方法,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难点】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视角选择三个角度赏析,学习莫泊桑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听故事吗?那你有没有绘声绘色地给别人讲过故事呢?会讲故事已成为当今社会人才一种必备的素质。莫言在诺贝尔领奖台上用“3个故事”征服了在场200多名中外听众;习近平主席的“故事外交”,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而法国作家莫泊桑凭借359个精彩故事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那莫泊桑讲故事到底有何绝妙之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向大师学习如何讲故事。

二、赏故事情节设置之巧妙

1.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想请一个同学用简要的语言来讲讲这个故事。用一个“动词+于勒”的形式概括。

(师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概括,完成板书)

副板书:盼—赶—赞—遇—躲引导: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那作者为什么要先写“盼”呢?

(副板书:悬念)引导:“盼”“遇”“躲”是当前发生的事情,而作者在叙述当前发生的事情时巧妙引入回忆——“赶于勒”和“赞于勒”,这在叙述顺序上叫什么?插叙,插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副板书:插叙)

2.除了巧设悬念和插叙外,你们还能发现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特别巧妙或者有意思的地方吗?

预设:依据学生回答,引导并板书。

巧合:“船上偶遇于勒”这个精心而又意外的巧合掀起了故事的高潮,巧合让故事如此扣人心弦。铺垫:船上偶遇的巧合是由哪个情节引发的呢?二姐的婚事,二姐的婚事又与什么紧密关联呢?于勒的信。由此可见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铺垫。伏笔、照应:充满矛盾的“福音书”下文遇见落魄的于勒埋下了伏笔。对比:态度的对比,环境描写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形成了情节的波折。......

3.小结:莫泊桑通过巧设悬念、运用插叙、巧合、埋伏笔等(板书)将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也启示我们,讲好故事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法令情节一波三折。(板书:多重手法起波折)

三、品故事人物塑造之精妙过渡:故事中不仅有曲折的情节,也有生动的人物。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便是菲利普夫妇,在“遇于勒”中,他们的性格鲜活展现。大家看——

1.示例: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加粗的字词,这些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心理呢?父亲为什么会如此紧张不安呢?没有亲人相见的欢乐,只剩发财梦破碎的恐慌与悲凉,从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先生怎样的特点?(爱财胜于亲情)让我们化身为菲利普先生读出他的惊恐不安。(生读、师范读)

2.活动:20~47节中还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描写,选一处你特别有感触的地方,揣摩人物心理,通过朗读或表演展示出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导提问,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性格。预设:第22节:

(1)父亲为什么坚持要请大家吃牡蛎,是无法抵挡牡蛎的美味吗?父亲买的只是牡蛎吗?买的也是什么?一种身份,一份虚荣。

(2)从中,我们看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关键词:爱慕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第23节:

(1)母亲为什么很不痛快?是真的关心孩子的教育,穷养男孩吗?

(2)由此,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人怎样的特点?关键词:虚伪

(3)朗读指导:前一句语速稍快,语气稍重,读出很不痛快的感觉;后一句语气稍柔和,看似亲切,重读“用不着”。注:如有学生提到体现了母亲的节俭,顺势引导分析22节:母亲很节俭,那为什么父亲却要坚持买牡蛎?第46节:(1)母亲是如何来评价“我”和于勒的?为何用“疯”和“流氓”这样如此

反常的词语来评价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呢?

(2)从中可见母亲怎样的特点?关键词:势力、冷酷............

3.小结: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力冷酷,唯利是图。文中有这些直接评价的字眼吗?莫泊桑刻画人物总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的,他不是贴标签式的反复诉说,而是让人物的言语动作自然地展现和表露,不动声色却震撼人心。(板书:生动描写显个性)

4.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从而反映社会生活的,透过菲利普夫妇,作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副板书:金钱至上)

四、析故事叙述视角之高妙过渡:在灰暗的现实中,幸好还有一抹亮色,这一抹亮色是谁呢?

1.“我”对于勒的态度和父母有什么不同呢?找出最能表现“我”对于勒态度的一处细节来谈谈。

心理描写:引导:这三句话意思是相同的,那为何要重复地说呢?“父亲的弟弟”好像是对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