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4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文豪。从单元位置来看,旧版教材将这一课文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而新版教材则安排在九年级上册,往后推迟了一个学期。八年级到九年级的跨度是明显的,八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学生从感性思维渐渐过渡到理性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活阅历的丰富,文本理解能力的提高,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则更显深度和广度,对于《水调歌头》中词人所传达出来的复杂情感也更能感同身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词,这一文体决定了文本的教学内容离不开“诵读”、“鉴赏”、“理解”、“积累”这几个基本教学点。词具有韵律美,在朗诵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在鉴赏的时候,要抓住几个关键句子,关键词语,比如经典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理解时,则要重点探讨几个有分歧的句子,比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同时,这首词是千古传唱的佳作,其中很多诗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在理解整首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这首词的精神内涵,去理解词人寄托在文中的意蕴。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预设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体味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鉴赏探究,读懂词人复杂矛盾的情感
3.知人论世,感知苏轼的人格美
4.把握内涵,感悟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体味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难点:把握内涵,感悟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印象中的苏轼
问:同学们,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说说你印象中苏轼。
2.文人笔下的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问:从林语堂和王国维的评价中,你看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3.苏轼词中的自我
问:苏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能成为中国文人心中的精神领袖?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去探寻词人内心深处的灵魂。
(二)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一:词中有月诵读入境
诵读是走进一首词的重要方法,在诵读中,我们可以慢慢理解词意,感受词的韵律与节奏,读出词中的情感。首先,就让我们自由朗诵全词,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1.自由朗读,读通读顺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词,并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2.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独诵,互相点评
要求:哪位同学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词,给大家展示一下?其他同学做好点评的准备,说说哪里读得好,哪些还需改进。
(2)小组展示,相互比拼
要求:现在请大家分小组朗诵,并上台展示,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
(3)教师范读,引领示范
明确:学生进行朗读展示,教师掌握学生自读情况,相机点拨。在学生个别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轻重音、情感等。
诵读提示:
=1\*GB3①“情”在节奏中(从词作的二三、二四节奏中把握情感)
=2\*GB3②“情”在疏密中(从词句的疏密变化中体味抒情指向)
③“情”在起伏中(从词句的起伏变化中体味情思变化)
3.词中有画画中有月
(1)在朗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坡词的图画美,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夜,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月
(2)同学们说得很对,这篇文中围绕着“月”这一意象展开,作者借“月”抒怀,如果用三幅图来概况词中描绘的景象,你会怎样给这三幅图命名?
提示:大醉问月图——弄月图——共月图
明确:大醉问月图——起舞弄月图——千里共月图
请大家聚焦这三幅图,在接下来的品读赏析中,我们重点关注词的语言,感受词的文字美,体悟词人情感态度的变化,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个环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