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10周星期三
单元(章节)课题
第5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三维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能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学习运用分论点,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节课题
《六国论》苏洵
本节课目标
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提要钩玄,梳理结构;?
3.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节课重难点
教学重点: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新新学案》PPT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
检查预习
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针对《新新学案》预习新知第3、4步环节,抽查学生上台展示,由同学们纠错,教师点评并补充。
导入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告知学生学习任务。
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作者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
2.掌握率、厥、弥、判、速、洎、殆?等字的意义,积累文言知识。?
3.品味文中的句子。?
自主学习
1、齐读课文
2、学生疏通文意
先齐读课文,之后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教师巡视。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翻译课文
学生试译第二至五段:?
提名翻译重点句子及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
点名学生评价,教师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一、文言知识点:
1.一词多义
兵、故事、故、得、亡、暴、终、
为、向、始
2.古今异义
率、至于、其实、祖父、再、智力
3.词类活用
却、速、日、月、礼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②被动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
③倒装句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结构后置)
5.通假字:厌、当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研习课文
1.本文一共5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3.宋与契丹、西夏比,为何要暗比而不明说?
4、课文围绕什么内容展开论证的。
教师ppt展示探究的问题,点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1、明确: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2、3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4、5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2、明确:课文第5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而胜之的可能。
3、明确:这正是苏洵散文的长处,行文至此,作者观点已十分明确,用旧事来讽喻今事,含蓄而又明晰,这是其散文具有《战国策》风格的体现
4、课文围绕一个“赂”字展开论证。
布置作业
完成《新新学案》精学精练A\C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