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概述
《说文解字》第一
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六书”是后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汉字造字方法,主要包括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是“象形”。如“日”“月”。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常见考查形式:①书体演变顺序②根据所给汉字或图片判断是哪种造字法(建议搞不清楚的同学,每种造字法记几个例子,到时候进行一一比照)】
《周易》第二
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附在卦、爻yáo下的文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尚书》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诗经》第四
春秋时,诗的主要作用在乐歌;孔子时代,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通常认为有305篇)
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多为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颂功德的宫廷乐歌,也有少数民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赋:直陈其事,铺陈、排比。比: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徒歌和乐歌,徒歌随口唱,乐歌随乐器唱。歌谣的节奏主要靠重叠或叫复沓。【常见考查形式:①填空②选择③容易结合课内的《关雎》《蒹葭》进行考查】
三礼第五
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38篇《大戴记》和49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春秋》三传第六
“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又写作“谷”)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的国史,相传为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常见考查形式:①填空②选择】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熹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所记。《孟子》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常见考查形式:①填空②选择③结合课内的文言文(如《论语》《孟子》)进行考查】
《战国策》第八
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本书载录了战国时期名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史实,着重记录了策士们的策略和游说言论。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策士:战国纷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