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重要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涵盖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建设成就等内容。这一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关键阶段,既经历了严重失误,也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为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困难时的自我纠错能力和推动国家发展的坚定决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
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共八大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以及“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正确看待这一时期的成就与失误,学会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时空观念
帮助学生梳理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明确其发生的时间和先后顺序,构建清晰的时间轴。
通过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重大建设成就的空间分布,培养学生在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能力。
史料实证
提供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回忆录等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解读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史料的相互印证,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认识,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解释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等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阐述历史观点,能够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和现象。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理解其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及危害,认识到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意义,体会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原因,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曲折的必然性。
辩证地看待“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建设成就,分析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取得成就的原因和意义。
引导学生从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与本课相关的文字史料、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问题、讨论话题和练习题。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和交流做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面貌和人民建设热情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艰辛而又充满奋斗的历史。”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思考,自然导入新课。
中共八大——良好开端
教师活动:展示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学生:“中共八大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和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等。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讲解,强调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意义,它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中共八大的背景、主要内容,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认真聆听老师讲解,理解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加深对中共八大重要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
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师活动:展示“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口号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如“大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