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考-记叙文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
一、人物性格的概念:
人物性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外在和内在的表现形式,是人作为个体区别于同类之总和。也是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就各不相同。
二、人物性格的分类: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常用词语:
温柔、野蛮、泼辣、阴险、稳重、幼稚、暴躁、聪明、内向、开朗、善良、大方、风趣幽默、洒脱、孤僻、多重性格、乐天达观、成熟稳重、幼稚调皮、温柔体贴、活泼可爱、内向害羞、外向开朗、心地善良、聪明伶俐、善解人意、思想开放、积极进取、小心谨慎、郁郁寡欢等等。
人物性格特点的两个方面:
(一)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能力(包括智力):
能力是制约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通俗地说来,人人都有一定的能力,但不一定是特殊的能力。智力就是指的一般能力;人的智力正是由各种能力构成的;
2、气质:
人们普遍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体内所占比例不同,从而确定了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多血质(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气质类型;
3、性格:
性格指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二)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其中也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三、人物描写四忌:
我们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出人物的血肉与灵魂,千方百计地让笔下的人物站立起来,丰满起来,鲜活起来,可是我们从学生的习作和考场作文却看到众多的人物是草纸人、木偶人,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四忌:
一忌:刻板式的勾画脸谱
例:我认真地打量着新同学,高高的个子,不胖也不瘦,剪着小平头;往下看,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鼻直口阔,脸色略微有些发黑;上身穿一件白色运动衫,下身一条灰色西裤,脚穿一双网球鞋;他左手拎着书包,右手拎一网兜,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仔细阅读这一片段,我们会发现作者描写的人物显得呆板,缺少灵性。首先描写人物时不要像画脸谱式的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其最显着的特征,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刻画的杨二嫂形象就仅抓住“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等特征,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尖酸刻薄的生动形象。其次描写人物不要刻板式的静态临摹。例如我们在“两道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的后面加上“眼睛一眨一眨的,眼神中透出聪颖,还带有些调皮的表情”等描写句,人物就鲜活多了;如在“网兜里有一只新足球”后增加主观猜测“一看就知道是个球场虎将”等句,还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果想让人物鲜活些,我们不妨再增加一些动态描述:“他似乎已经感觉到我们在看他,就很不自然地冲着我们笑笑,又低头看看兜里的足球,右脚轻轻地踢踢足球。”
二忌:蜻蜓式的轻轻点水
把心理活动的起因写清楚,对展示人物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要走进人物的内心,揣摩人物的最深层的丝丝脉络。写清人物在想些什么,又是怎样想的,千方百计把心里动态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否则,人物的形象就会苍白无力。请看下例:
例: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曹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曹老师”,曹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如何让上段中的人物“活”起来呢?首先要写出“我”走进办公室的心情:“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其次表现出“我”见到曹老师时的具体感受:“老师的目光里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只觉得手心出汗,似乎连心跳的声音也能听到”;再次突出“我”喊曹老师时的声音与往常有什么变化:“我只好勉强地笑一笑,喊了一声”曹老师“,连声音都带有几分颤抖”;最后写出老师应答的表情和态度,可以这样描述:“曹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如此浓墨重彩地渲染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更具体、更真实,我们读了这段文字,眼前仿佛就有一位即将挨批评的十分紧张的中学生形象。
三忌:拉洋片式的机械运动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们熟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传神的动作描写比比皆是,有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有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有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炫耀和“摸”出四文钱的尴尬。作家莱辛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