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 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学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学期 .docx
文件大小:735.07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5.29千字
文档摘要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14~11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生物的、各种物质的和作用,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

2.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超过了自身作用对氧气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3.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和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

【合作探究】

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北方的人会有缺氧的感觉吗?

答:不会,人所需氧气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的氧气,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只是起调节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使空气清新。

【跟进训练】

1.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

A.各种燃料的燃烧

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

D.以上都是

2.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室内,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 ()

A.开窗

B.在阳台上种花

C.在屋内多种点花

D.装上空气清新装置

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知识点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1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大气中碳的气态化合物主要是,与氧一样,碳在自然界也是可以的。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人和动植物的作用、含碳燃料的、的分解作用;消耗途径主要是。

3.在自然界中,和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作用和作用,保持了大气中和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平衡。

【教师点拨】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保持相对稳定,对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其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维持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跟进训练】

1.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原理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

A.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B.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消耗氧气,制造有机物

D.分解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2.如图,有关生物圈中的碳循环,错误的是 ()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Ⅰ↑↓Ⅱ

生物体有机物中的碳

A.图中Ⅰ可表示光合作用

B.图中Ⅱ可表示呼吸作用

C.植物、动物、细菌、真菌能完成图中Ⅱ所示过程

D.绿色植物白天完成图中Ⅰ所示过程,夜晚完成图中Ⅱ所示过程

3.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B.多使用一次性筷子

C.清明节由烧纸祭祀改为用鲜花祭祀

D.出行尽量步行

知识点三温室效应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17~11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作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而导致气温,引起“”。

2.“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大量使用;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等。

3.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包括、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统称为。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约为55%。

【合作探究】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答:(1)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2)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等;(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退耕还林还草等。

【教师点拨】

1.温室玻璃的作用:太阳光透过温室的玻璃后,会使室内地面温度升高,而地面的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温室具有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1)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产量等。

(2)弊:过度的“温室效应”会使气候变暖,引起一系列恶果,如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等。

【跟进训练】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

2.下列环境的重大变化,除哪项外都是“温室效应”增强导致的 ()

A.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