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题库文言文翻译试题卷.docx
文件大小:39.19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09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题库文言文翻译试题卷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文言文翻译

要求:将下列文段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与不及,犹企而望之。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满招损,谦受益。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古诗词鉴赏

要求: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1.诗《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诗《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的意象有何特点?

3.词《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的意境如何?

4.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5.诗《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词《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句词的意境如何?

7.诗《夜泊牛渚怀古》中,“牛渚西江夜泊船,客行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词《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9.诗《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句词的意境如何?

三、文言文断句

要求:阅读下列文段,断句。

1.汤之问棘也是已曰穷发之北有冥海冥海者古称北极也

2.禹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众民皆居水泽

3.晋侯饮马于河阳秦伯使视之曰河决可伐乎

4.惠王说之复命曰越围郑既不敢救郑矣

5.子曰君子不器夫玉不琢不成器君子不学不成器

四、古文阅读理解

要求: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论语·八佾》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解释“重”在文中的含义。

2.“学则不固”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道理?

3.“主忠信”这句话强调了什么品质?

4.“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5.“过则勿惮改”这句话对个人修养有何启示?

6.简述这段话对现代人的教育意义。

7.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理解

要求: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父亲是个瘦小的人,身体不大好,但他总是很坚强。记得那年冬天,我在学校里,父亲来接我回家。那天,大雪纷飞,父亲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背着沉重的包裹,艰难地走在雪地里。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担忧。

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

2.文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描述父亲的外貌和穿着,表现了什么?

4.“大雪纷飞,父亲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背着沉重的包裹,艰难地走在雪地里”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5.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有何特点?

6.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7.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六、作文

要求: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材料:《论语·里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写作提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里仁为美”的理解,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阐述如何践行“里仁为美”的理念。

本次试卷答案如下:

一、文言文翻译

1.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与不及,犹企而望之。

解析:即使不能达到,心里也会向往;即使赶不上,仍然会怀着希望去追求。

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文静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爱的配偶。

3.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解析:人民把食物看作是生活的根本,食物中味道是最重要的。

4.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解析:孔子说的话,让我心里感到很受触动。

5.满招损,谦受益。

解析: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则会得到益处。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析: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解析:不担心自己的财富少,而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自己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了解某种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