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6届高考地理复习:地表形态的变化.pptx
文件大小:20.33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7.79千字
文档摘要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二课

目录壹高考考情分析贰技巧归纳叁基础知识梳理肆重难点解析陆思维导图重点题型突破伍

【高考考情分析】第一章

核心考点课标要求考查内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加强对示意图以及变化图的理解考查矿物与三大类岩石(广西2024年7~8题、甘肃2024年12题)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北京2024年9~10题)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考查喀斯特地貌相关内容(江苏2024年1~2题)考查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湖南24年12题、甘肃2024年13题、广东2024年11题、山东2024年10题)考查堆积地貌相关内容(重庆2024年17题(2)、浙江2024年5~6)考查冰川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海南2023年12~13题)考查河流阶地的内容(河北2023年14~16题、辽宁2023年14~16题)

思维导图第二章

【基础知识梳理】第三章

类型地质作用及其形成过程常见岩石特点举例岩浆岩侵入岩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大,致密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物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岩浆沿岩石圈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外力作用地表岩石经风化、侵蚀成为碎屑物质,后被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层理构造,唯一可能有化石的岩石石灰岩的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沉积岩中的煤、石油等是重要能源变质岩变质作用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致密,呈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三大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岩浆:三进一出;岩浆岩:一进三出;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是内力作用。

特别提醒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地壳运动水平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垂直于地表岩层的隆起和凹陷;地势起伏、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一般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侵入岩石圈而不喷出形成侵入岩(1)对地表的影响

①褶皱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实际应用利用背斜找油气;隧道工程选址于背斜向斜找水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内力作用下的地貌

(2)内力作用下的地貌②断层地质构造形成地貌举例实际应用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断层处易于找泉水,但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带地堑相对下降的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①板块构造(3)板块运动与地貌

(3)板块运动与地貌②板块运动边界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与大陆大陆与大洋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褶皱山系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影响表现原因运输方式平原交通方式多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河网密集的平原水运优先线路建设障碍小,成本低,难度小;河网密集的平原天然河道多,开挖运河方便,水运成本低,运量大山区首先选择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公路受坡度限制小,建设成本低,技术难度小,山区聚落分散,公路运输灵活线路走向、线路形态、路网密度、工程造价平原较平直,四通八达,网状,密度大,造价低地形平坦开阔,限制因素小(一般需考虑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联系更多城镇,从大城市边缘通过)山区较弯曲,呈“之”字形,密度小,造价高高山大河为天然障碍,一般选择河谷和山间盆地,平坦,施工难度小,运营安全,造价低,人口、城镇多。在山坡上沿等高线呈“之”字形(4)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生物分解等作用下,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原地,形成风化壳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风蚀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漠化”“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