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三年》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秦二世三年,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沛公引兵西,过高阳。郦食其监门,曰:“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乃求见说沛公。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沛公引兵过而西。张良谏曰:“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围宛城三匝。南阳守欲自刭。其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乃逾城见沛公,曰:“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人民众,积蓄多。吏人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沛公曰:“善。”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父兄苦[A]其主[B]久矣[C]今诚得长者[D]往[E]毋侵[F]暴[G]宜[H]可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在文中是平素、一向的意思,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素”意思相同。
B.夜,连夜,名词作状语,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夜”意思和用法相同。
C.诸城未下者,在文中是指没有降服的城邑,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结构相同。
D.啖以利,用利益引诱人,其中“啖”与《鸿门宴》“拔剑切而啖之”的“啖”意思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怀王手下的老将认为,项羽为人勇猛而残忍,只有沛公忠厚老实。怀王最终派沛公率领大军向西去夺取土地,没有答应项羽西进入关的请求。
B.沛公经过高阳时,郦食其求见,沛公起初没有以礼相待,引起了郦食其的不满;沛公马上改变姿态,向郦食其道歉,把他请到了上宾的座位。
C.赵高杀了秦二世,想和沛公定约在关中分地称王,沛公以为其中有诈,就用张良计策,一面派郦生、陆贾去回复赵高,一面袭击攻破了武关。
D.秦王子婴投降,有将领说应该杀掉他,沛公认为怀王派自己攻打关中,是认为自己能宽厚容人,而且杀掉降者不吉利,就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
1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4分)
(2)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引其甲卒与之西。(4分)
参考答案:
13.CEG
14.C(“诸城未下者”是定语后置,“臣之所好者”是偏正结构,两者结构不同。)
15.C(“一面派郦生、陆贾去回复赵高”曲解文意,原文“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意思是“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
16.
(1)在这时候,秦军强大,常常趁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的敌人,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共4分。当是时:在这时。乘:趁着,利用。北:战败的军队。利:认为……有利。每点1分。)
(2)替您打算,倒不如约定条件投降,封赏南阳太守,您率领宛城的士兵一起西进。(共4分。计:打算。封:封赐,封赏。引:率领。西:西进。每点1分。)
参考译文: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同将领们约定,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在这时候,秦军强大,常常趁着胜利的威势追击败逃的敌人,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只有项羽恨秦军打败了项梁的军队,愿意和沛公一起西进入关。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