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
3.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3.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认识控制变量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难点: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区别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在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挤瘪,排出空气后用绳把袋口扎紧,然后放入开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开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在整个过程中,酒精的状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视频展示实验操作及现象
二、探究新知
汽化:液→气(吸热)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
液化:气→液(放热)
(一)沸腾
根据生活现象“水开了”,引出沸腾的概念。
提出问题:将冷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了。如果持续加热,水的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进行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出示实验装置图,学生回答实验材料有哪些?)
【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二个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带小孔的硬纸片一只。
【实验步骤】
1.安装器材。
2.点燃酒精灯加热水。
当水的温度接近90℃时,开始记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水沸腾后还要记录4~5次温度计的示数。
(课件播放视频: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图像,提出问题“为什么温度先上升后不变,不变的温度代表什么意思?”,引出“沸点”的概念。
3.水沸腾前后气泡的特征
4.得出结论:
①水沸腾前: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②水沸腾时:有一定的沸点,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条件”以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5、实验反思、小组讨论:
(1)纸板的作用?
(2)纸板上小孔的作用?
(3)水长时间不沸腾的原因?
(4)水的沸点不是100℃的原因?
思考:家里煮饺子、蒸馒头时,在水沸腾后仍然要继续加热,是为什么?
学生:为了使水能够继续吸热,保持沸腾。
例1.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的将棕子煮熟
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
课件展示纸锅烧水实验,想一想:我们能用纸做的锅在火上把水烧开吗?说一说小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
点拨:当纸盒里的水吸热升温至沸点时,水开始沸腾。这时,继续加热纸盒,水温却不再升高,纸盒的温度也不再升高,就不会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只要纸盒中有水,纸就不能达到燃点而燃烧了。
(二)蒸发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就不见了,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也干了。水为什么会不见了呢?这是因为,虽然没有达到沸点,但是水也发生了汽化,变成了气体。这是什么现象呢?引出汽化的另一种形式:“蒸发”。
1.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学生思考: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课件展示图片,学生总结出影响因素: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空气流动速度。
3.蒸发有制冷的作用。
例如:酒精蒸发、氯乙烷做麻醉剂,使病人的皮肤冷却到失去疼痛感觉
例2.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在图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三)液化
播放视频,引入“液化”,学生思考以上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出“液化的方式”。
(1)降低温度:
播放视频,得出降温可以使水蒸气液化。学生思考: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烫到人谁更严重?
例3.天津“狗不理”包子全国闻名,蒸包子的笼一般都有好多层,通常都是最上层的包子先熟,对于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上面的包子个头小
B.水蒸气上升过程温度变高
C.上面的蒸笼保温效果好
D.水蒸气到达最上面蒸笼后会液化放热
实际例子:露珠、云、雾、“白气”、“白雾”。提出问题:你有注意过这些雾是在里面还是外面吗?
实验:取一块玻璃,对着玻璃哈气(呼出水蒸气),用手摸一摸玻璃,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呢?
点拨:雾总是出现在热的水蒸气同侧
(2)压缩体积
思考:打火机使用的气体叫做丁烷(常温下为气态),它又是如何被液化成液体装在打火机里面的呢?
气体经压缩便于运输、贮存和使用。
例4.如图所示,小玲在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