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时:1课时(45分钟)
授课对象:中职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主要发明、特点和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深远影响。
学会通过分析图表和材料,归纳工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工业革命时间轴、发明成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时空观念。
通过史料分析与案例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理性评价工业革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树立客观辩证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其推动的社会经济变革。
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世界格局与资本主义发展。
2.教学难点
理解工业革命对社会阶层、城市化和世界市场形成的深远影响。
分析工业革命的全球扩展对殖民地社会的双重影响。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
高中生对科技进步的基本原理较为熟悉,但对工业革命背景、过程及历史影响的系统认识不足。
学生容易关注工业革命的技术成就,而忽略其对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变革。
2.教学策略
结合图表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
通过师生互动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业革命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时间轴:工业革命主要发明和技术进步的时间表。
图片:珍妮纺纱机、蒸汽机、铁路和工厂的历史图片。
2.相关史料:
阿克莱特关于纺织机械的描述。
马克思关于工业革命的社会变革评论。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8分钟)
图片导入
展示珍妮纺纱机与传统纺纱手工艺对比图片,提问:
“机器纺纱与手工纺纱相比,有哪些明显的优势?”
“如果这种技术应用到其他行业,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工业革命是一场科技与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今天我们将探讨工业革命如何改变世界。
2.新课讲授(40分钟)
(1)工业革命的背景(8分钟)
教师讲解:
1.经济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殖民贸易带来的资本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支持。
2.科技背景: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机器发明。
工程技术积累促进了机械制造的发展。
3.社会背景:
农业革命释放了大量劳动力,城市化趋势增强。
师生互动:
问题1:为什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
学生讨论后总结: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充裕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2)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12分钟)
教师讲解:
1.纺织工业: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4年),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阿克莱特改良水力纺纱机(1769年),推动工厂制的发展。
2.动力革命:
瓦特改良蒸汽机(1769年),为工业生产提供持续动力。
3.交通革命: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铁路建设加速物资流通。
材料分析:
展示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图片,提问:
问题2:蒸汽机的应用对生产和运输有哪些改变?
学生回答:解决动力瓶颈,推动工厂生产和交通革命。
(3)工业革命的特点(10分钟)
教师讲解:
1.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2.工厂制的兴起:工厂成为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
3.城市化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师生互动:
问题3: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的?
学生讨论后总结:工厂集中在城市,吸引劳动力迁移,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4)工业革命的影响(10分钟)
教师讲解:
1.经济影响: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社会影响:
劳资矛盾加剧,工人阶级出现。
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分化加剧。
3.政治影响:
欧洲国家加强殖民扩张,全球不平等加剧。
师生互动:
问题4: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生产力提高使商品出口增加,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和市场联系加强。
3.总结与拓展(7分钟)
教师总结: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矛盾和全球不平等问题。
讨论问题:
1.工业革命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
2.今天的科技进步是否会产生类似的社会变革?
布置作业
1.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作用是什么?
2.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
3.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是全球化的起点?
板书设计
课题: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
2.科技:技术进步
3.社会:劳动力增加、城市化需求
二、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
1.纺织工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2.动力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
3.交通革命:蒸汽机车、蒸汽轮船
三、工业革命的特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