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国古代鞋的演变.ppt
文件大小:3.63 MB
总页数:43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4.63千字
文档摘要

清代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间有三种说法:第一,认为满族妇女爱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双脚。第二,认为满族妇女为了增其身高,表现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第三,满族妇女上山劳动为防蚊叮,同时免使鞋底遭泥湿,故习惯在鞋底部附木块,后发展为花盆底鞋。第31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清代具有清代特色的还有帝后靴鞋。自周代开始,历代封建统冶者都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服饰制度。服饰成为等级的标志,皇权的象征,特别是帝后穿着的首衣、上衣、下衣、足衣都有严格的规定。到了清代,这种规定发展到了极致。第32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民国时期第33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国近代的传统鞋饰面临着巨大的冲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废除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成立以后,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思想和观点冲击着社会生活,清朝的服饰制度大部分被革除,传统鞋饰至此发生了整体上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的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鞋饰,有着装自由。同时,改变后的鞋饰更方便穿着和日常生活,民国时期的鞋饰趋于平民化。第34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民国时期坤鞋:民国初期最流行的形式,木底。第35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民国时期合脸鞋:盛行于民国十几年,前部圆尖,后部圆肥,有系鞋带与鞋带鼻,有皮底也有布底,鞋店制售的。第36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中国古代鞋的演变第1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2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西汉末年,班婕妤一篇《捣素赋》中提到,“红黛相媚,绮组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如何才能“步步生芳”?自然离不开鞋之美。“华面玉粲,靴若芙蓉”、“践远游之文履,曳雾彀之轻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诗词中对鞋袜的描写不禁勾起我们的好奇。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鞋如何进行演变?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探寻鞋的发展历程。第3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历经数千年的积淀,我国古代鞋履艺术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步伐,烙上了各个时代文化的印记。在旧石器时代,我国便出现了用兽皮制成的“裹足皮”用于御寒,此时的人类制作鞋的雏形仅仅对出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因此,可以涉及审美文化研究的不多,但却为此后鞋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进入农耕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活的富足,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通过审美获得艺术价值的诉求,相伴而生的审美观念也同时出现。第4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鞋起源于何时?又是由谁发明的呢?现在无从考证,但历史表明,我国不仅是服装文明古国,也是制造鞋的文明古国。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措物。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几个代表时期介绍鞋的演变过程。第5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远古时代第6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各种简单的石制工具捕获动物。在得到动物后,就带到自已的洞穴里,“食其肉而用其皮”,这就是历史上“茹毛饮血”、“食草木之实,衣禽兽之皮”的猿人时期。为了不受外界的气候条件以及地面条件的影响和威胁,他们不仅制作兽皮衣来抵御风寒,并且知道用兽皮来保护脚,也就是用兽皮简单的将脚裹住,达到不受冻,不被刺伤的目的。第7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旧石器时代古代把人类身上的服饰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对鞋与袜的总称。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也没有发明纺织。“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五蠹》)。据专家研究,人类经历过赤足时期,后来才发明了鞋子。在此较寒冷的地区,当时的原始人用一种小皮条将整块切割而成的兽皮包扎在脚上,实际上是一种兽皮袜。这是最早的“足衣”。已有数万年以上的历史。因用于裹脚,亦有“裹脚皮”之称。据推断,它是最古老的原始鞋,也是今天鞋子的原始形态。最原始的鞋第8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旧石器时代最古老的皮鞋(距今约5500年)第9页,共4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新石器时代1973年秋,在我国青海少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出土了氏族时期的一件陶器,上面一人,足上已着鞋,而且鞋尖上翘。鞋翘,是中国古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有史料记载,中国鞋翘始于前秦,从以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