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生低谷时,读读苏东坡这首《定风波》:7个字治愈千年,读懂豁然开朗.doc
文件大小:23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1.45千字
文档摘要

公元1082年,一个被贬黄州的失意文人,在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者皆狼狈不堪,唯独他从容漫步,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七个字,穿越942年光阴,至今仍在治愈着无数迷茫的灵魂。

今天,让我们重读苏轼的《定风波》,看这位千古第一豁达之人,如何用一首词教会我们笑对人生风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释义:不必在意那穿透树林、拍打叶片的雨声。

这七个字是整首词的精神内核。

外界的风雨再大,只要内心不动摇,就伤害不到你。

现代人活得太累,往往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社会的眼光。

那些穿林打叶的杂音,本与我们无关,却常被我们主动拾起,成为心头重负。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区分什么是别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人生。

“何妨吟啸且徐行”

?释义: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

这是苏轼面对困境的姿态:既然躲不过风雨,不如与之共舞。

生活中多少人在等“天气好了再出发”,却不知人生从无晴天。

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节奏的人,往往最先走出低谷。

慢不是停滞,而是一种不被打乱的从容。

“竹杖芒鞋轻胜马”

?释义:拄竹杖穿草鞋,轻快胜过骑马。

苏轼告诉我们: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需要多少。

当一个人能安于简朴,世界就再没有什么可以剥夺他的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总以为拥有更多才会幸福,却忘了真正的自由,始于对物质依赖的减少。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释义:怕什么?一身蓑衣足以应对平生风雨。

这九个字道破了应对无常的智慧:既然风雨是人生常态,不如提前准备好蓑衣。

现代人的焦虑,多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但若能像苏轼那样,早早接受“人生本就不确定”这个事实,反而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料峭春风吹酒醒”

释义:微寒的春风吹散了酒意。

人生最清醒的时刻,往往是在幻灭之后。

那些曾让我们沉醉的名利、情爱、抱负,终会在某个料峭春日现出本来面目。

不必惧怕清醒的痛苦,因为只有醒着的人,才能看见真实的风景。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释义:虽有些寒冷,但山头的夕阳正迎面而来。

这是苏轼最动人的发现:在最寒冷的时刻,希望往往已经悄然出现。

生活从来不会只有风雨,也不会只有阳光,而是交替给予我们考验与馈赠。

保持希望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明白黑暗与光明本是一体两面。

“回首向来萧瑟处”

释义:回望方才风雨萧瑟的地方。

人总在走出困境后,才看清困境的全貌。

那些当时觉得天崩地裂的挫折,后来都成了生命的地标。

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回望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确认自己已经穿越。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释义:归去吧,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天。

这是全词的最高境界:当一个人超越二元对立,就再不会被外境所困。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种超然不是冷漠,而是看透世事后的慈悲与从容。

【结语】

苏轼用一首词告诉我们:

人生最大的自由,是选择如何面对处境的自由。

当股市暴跌、项目失败、感情受挫时,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吟啸且徐行”。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苏轼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心理学家发现,具有“苏轼特质”的人往往具备三大优势:

情绪调节能力强

认知灵活性高

意义建构能力突出

下次当你感到沮丧时,不妨默念这首《定风波》。

900多年前那个在雨中漫步的身影,依然在告诉我们:

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在风雨中保持内心的晴朗。

正如苏轼在另一首词中所写:“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论外界如何变幻,我们都可以选择做自己心灵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