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直到清代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菜才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如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这里的“菜”显然指前面的“鸭子、鸡、鱼”等。第31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菜”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第32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②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打盹。《说文·目部》:“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释义为“睡觉”,是错误的:一是情理不通,君臣相见,无睡觉之理。二是词语搭配不当,岂能时时睡觉。他不是笼统地说秦孝公不愿听商鞅的话,而是说秦孝公不时地打瞌睡。用了“时时睡”,指一阵阵地打瞌睡。第33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以上几例中“睡”均为“坐寐”义。古之“睡觉”作“寐”作“寝”。《论语》:“宰予昼寝。”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第34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睡”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第35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唐陆德明注为:“居家为食,行道曰粮。”后来泛指各种粮食。《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这里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第36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粮”的意义演变可以用下图表示:第37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④皮:古专指兽皮。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为古义。《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第38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字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字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第39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①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②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③江:古专指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巫峡。”今泛指多条河流。④河:古专指黄河。《山海经·海外北经》:“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今泛指多条河流。第40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字义范围缩小(简称字义缩小)字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字义范围缩小。(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为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第41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①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说文·金部》:“五色金也。”银注为“白金也”,铅注为“青金也”,铜注为“赤金也”,讯注为“黑金也”。《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现在称作金文的就是铸刻在各种铜器上的文字。“金”起初是指一切金属,等铁锡银等广泛使用后,字义就发生了变化,“金”逐渐主要用来专指黄金了。《现在在“金属”、“五金”等复合词中还保留了古代字义的用法。第42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②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恶臭”指难闻的气味。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第43页,共7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③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说文·宀部》:“宫,室也。”《《墨子·节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