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形添画》教学设计
【课程概况】
授课对象
一年级
课时规划
1课时
参考教材
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手形添画》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的变化”主题第五课。教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能力,通过手的轮廓多变性和奇幻变形术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绘画技巧,同时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美术表现能力,还掌握基本绘画技巧,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手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对手较为熟悉,对绘画活动也有较高的兴趣。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但对于手的变形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手的了解,以及理解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设计思路
该课程设计以“奇妙换装”盗窃案为引子,通过手影戏揭示怪盗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手的特点、多变轮廓及奇幻变形,最终绘制手形怪盗通缉令。过程中融合观察、想象、创造,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课程结尾回顾知识点并升华主题,强调手的功能与创意价值,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鼓励学生用画笔记录生活,创造美好未来。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学生对形态美的养成敏感度和欣赏力。从观察手的基本形态到感知其多变轮廓,学生在视觉体验中提升了对美的认知,学会从日常中发现不凡,增强了审美意识。
【艺术表现】:学生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手的轮廓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锻炼了绘画技巧,促进了对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运用,使作品充满个性和创意。
【创意实践】:学生将想象转化为现实,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形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了创意实践能力。
【文化理解】:课程融入了对手的文化象征意义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手不仅是生活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媒介。通过学习,学生加深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培养了尊重多元文化、传承艺术传统的意识。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手的基本形态与功能,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想象,将手的轮廓转化为具有创意的艺术形象。
2、学生能学会观察手的多变轮廓,理解其背后的美学原理,并能够通过所学技能绘制出手形怪盗通缉令来展现个人的艺术创意和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将抽象的想象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在手的轮廓基础上进行创意变形时,学生可能会遇到构思困难或表现技巧不足的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案例示范法、问题探究法、活动体验法、讨论学习法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学具准备】画纸、铅笔、彩笔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构思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置入教学:“奇妙换装”服装店发生一起盗窃案,警方在现场发现了一些线索并录制成了视频发到了网上寻求广大群众帮助。各位小侦探们,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视频来找出,谁是怪盗?
教师播放手影戏视频,引导学生说出影子的真身(怪盗的真实身份)——手。
教师布置课程学习任务。
“原来服装店盗窃案的罪魁祸首是‘手形魔术师’,想要抓捕到他可不容易。我们现在抓紧时间学习手形特点,最后根据“手形魔术师”的影子特征施加想象画出一张通缉令,争取帮助警方早日将其捉拿归案。
学生观看“奇妙换装”服装店盗窃案的手影视频,思考影子的来源,表达自己的猜测,并解释自己的理由。
学生表达帮助警方捉拿怪盗的决心,并思考后续的通缉令创作。
通过情境置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手影戏视频引导学生发现“手”的奥秘,进而布置学习任务。
知识新授
环节1:手的特点档案袋
教师展示手的图片,询问学生手是什么形状的。
“手是我们身体的重要部位,有没有小侦探能口头表述一下,手是什么形状的呢?”
教师询问学生手的功能性,并引导学生说出没有手的生活变化。
“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能用手做什么?假如我们没有双手,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能用手做:家务、读书、写字、饮食等。
学生观察自己的双手,并举手发言,尝试用口头语言描述手的形状,如“一个圆形上方添加五根长条形状”,或是“手像五根树枝连接在一起”,“手掌像一个小山丘,手指像从山上长出来的树”。
学生分组讨论,列出手的多种用途,如家务、读书、写字、饮食等,加深对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认识。
通过展示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形状,再探讨手的功能性及无手生活的变化,旨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加深对身体部位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表达和同理心能力,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实践展评
环节2:手的多变轮廓形
教师展示手影照片,指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