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写作技巧实战演练试题试卷.docx
文件大小:39.85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4.14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语言表达与运用写作技巧实战演练试题试卷

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的宝贵。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为了复习考试,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

B.看到这个好消息,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C.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D.这个计划非常周密,实施起来得心应手。

2.下列句子中,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B.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C.他对待学习非常认真,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成绩。

D.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找到解决方法。

3.下列各句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参加了各种课外活动。

B.他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热心帮助同学。

C.这个实验非常成功,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D.他虽然学习努力,但成绩始终不见提高。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电影非常感人,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

B.“你为什么没来上课?我等了你很久。”

C.“我喜欢看书,尤其是历史和文学类书籍。”

D.“这个问题很难,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5.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学习起来像一台机器,不知疲倦。

B.这个花园里的花儿真美,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C.他的声音低沉有力,仿佛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D.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让人爱不释手。

6.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你这个想法太好了,我支持你。

B.你这个主意不行,还是我来说吧。

C.你看,这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D.你别再说了,我已经听明白了。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摄乎大国之间

C.加之以师旅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8.下列句子中,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瑾。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9.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摄乎大国之间

C.加之以师旅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10.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摄乎大国之间

C.加之以师旅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三、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使人充实;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奉献使人高尚。”请以“创造与奉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四、古诗文默写(每小题2分,共20分)

1.《离骚》中,诗人以“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表达自己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2.《将进酒》中,诗人以“_______,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壮阔的景象。

3.《庐山谣》中,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

4.《滕王阁序》中,王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滕王阁的壮丽。

5.《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英雄事迹的赞颂。

7.《登鹳雀楼》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