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世纪的工程师计划培养探讨.pdf
文件大小:146.8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01千字
文档摘要

新世纪的优秀工程师计划培养探讨

二、中国工程教育界的若干探索与尝试

当然,这些新的工程师所要求的素质、知识与能力不可能在高等工

程教育中得到完全的培养,但我们高等工程教育界却应该思考,并尝试在

实践中去解决:能为有志成为现代工程师的学子们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来

培养他们具有必需的素质?事实上,国内工程教育界近年来已经就此问题

做出了许多努力,在此仅列出一些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以图窥一斑而

见全豹。

1.设置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工程

在国内,工业工程专业正逐渐兴起。以清华大学为例,其工业工程

专业的教学内容由加工制造、物流、管理与人因工程等组成,大大越出了

传统工程专业的范围,学生们要兼顾管理和制造方面的学习。此外,系统

工程与技术等新专业,甚至社会工程学等大学科交叉的专业也正在应运而

生。这类课程的学习体现了我国工程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注重

能力培养、增强适应性”的构思原则。

2.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和大学生实践创业计划

我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和清华大学的“SRT”(大学生研究培养

计划),也吸引了大量的大学生在课余从事创业和科技创造的实践活动,

其中成绩突出者可以承认其学分,并以之代替毕业设计环节。以上这些做

法顺应了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潮流和趋势。据调查,美国MIT开展

的“UROP”(大学生研究计划)和“UPOP”(大学生实践计划)吸引

了近80%的工科学生。我国高校的这些创新性教学活动同样吸引了优秀

学生将更多的空闲时间投入到第二课堂中去,有助于他们未来成长为优秀

工程师。

3.一些大学的工学院施行了本硕统筹培养的制度。

在清华大学的工科院系中,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本科-硕士连

读的培养方式,每年就读的学生近千人。一般工科院校取得工程学士学位

的时间平均为4年,由于时间有限,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

能称作是“工程师的毛坯”。

但本硕连读的培养方式通过合理设计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的教学及

其衔接过程,一般可以在6年左右的时间内,使学生同时具备坚实的基

础理论和较深入的专门知识,它还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与研究生论文阶

段,必须参加一年至一年半的工程实践环节。这样就可能通过更系统的教

学过程来培养新型的工程师,使之成长为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

专业技术和工程技术的高级人才。

4.在工程技术界开展远程工程教育。

远程工程教育的对象是已经在企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从

事工程第一线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工程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

者完成“研究生课程”学习,在经过考试之后,在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安排

指导下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或取得结业证书。这种远程教育途径加强了在

职工程人员的基础理论,又借助企业第一线完成学员的专业训练,这可能

是今后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的一

条有效途径。

三、在国际化背景下培养适合中国工业实际的工程师

以上回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做出的一些努力。无可否认,这些措

施是行之有效的,而国外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现在和将来效仿和借鉴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师的培养应当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的需要,不可照搬某个模式。对于主要面向行业和地区经济建设

的一般工科院校来说,应更多地考虑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特点来

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针对我国将逐步进入的后工业化发展阶

段,以及国际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主导趋势,我们的工程师培养应更多

地关注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我国工程师培养的

不足之处。

要解决这一问题,校企结合培养将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这是因为,

各国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证明,工程师的培养向来都是通过大学和工业企业

的分工合作才得以实现的。而且,工程师与企业家之间的森严界限正在不

断地模糊化,新科技的发明、创造和推广与新企业的创业、壮大、消亡和

重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程、工程师与企业是共生、共存的,

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划出严格的分界。因此,工程院校必须“面向”

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必须“依靠”工程教育,两方面密切合作,共同解决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的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