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地灾防治宣传培训.pptx
文件大小:6.05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16
总字数:约3.21千字
文档摘要

地灾防治宣传培训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2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01

地质灾害概述

03

监测预警技术应用

04

综合防治工程措施

05

公众宣传策略设计

06

培训体系实施计划

01

PART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基本定义

地质灾害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事件。

01

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破坏性、成灾快、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02

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地质灾害可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03

地质灾害特点

指陡峭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主要灾害类型分类

崩塌

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

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含有大量沙石、泥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

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

危害性与防治必要性

地质灾害危害性

地质灾害不仅会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环境、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必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注重实效。

1

2

3

02

PART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滑坡形成条件

地形坡度、岩性组合、水的作用、地震、人为因素等都是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

滑坡形成条件与特征

01

滑坡特征

滑坡体形态多样,有直线型、弧形、不规则形等;滑坡体表面常有明显擦痕和滑移痕迹;滑坡体内部常有倾斜的软弱面或滑动面。

02

泥石流发生机制分析

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发生机制

水源、坡面松散物质、沟谷形态是泥石流形成的三大基本条件。

水流冲刷和侧蚀作用使沟床加深加宽,坡度变陡;沟内松散物质被水流搬运,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在沟谷中流动,不断冲刷和掏蚀沟床,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

按物质组成可分为泥石流型、水石流型、泥流型等;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等。

崩塌预警识别要点

岩石出现裂缝、掉块、脱落等现象;岩石表面出现新的裂缝或原有裂缝加宽加深;岩石内部发出“咚咚”声或拉裂声等。

崩塌前兆特征

注意观察地形地貌特征,如坡度、坡形、坡面植被等;注意观察岩石的节理、层理、断裂等构造特征;注意观察岩石的变形和破坏迹象。

崩塌识别要点

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山体,如修建挡墙、护坡等;采取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改善山体环境,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险情并采取措施。

崩塌防治措施

03

PART

监测预警技术应用

专业监测设备原理

地质灾害监测仪器

包括测斜仪、水位计、裂缝计等,用于监测山体、水库、堤坝等地质体的变形、位移、裂缝等。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现大范围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地震监测设备

如地震仪,可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提供地震的震级、震源等信息。

气象监测设备

包括气象站、雷达等,用于监测降雨量、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辅助判断地质灾害风险。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和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布置监测网点,确保监测全面、准确。

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监测技能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预警。

将监测点与周边群众相结合,形成群测群防网络,实现灾害预警的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

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监测网点布局

监测人员培训

监测数据共享

群测群防网络

预警信息发布流程

监测数据收集

预警信息发布

数据分析与研判

预警响应与反馈

通过专业设备和群测群防体系,收集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合气象、水文等信息,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等级。

根据研判结果,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发布后,相关部门和群众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并及时反馈响应情况,确保预警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04

PART

综合防治工程措施

详细勘查地质灾害体规模、类型、成因等,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根据勘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防治工程结构、材料、施工工艺等。

防治工程设计技术标准

确保施工质量,对防治工程进行严格的施工监督和验收,确保工程效果。

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工程治理技术标准

生态修复治理方案

植被恢复

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恢复地质灾害区域的生态环境,